三角贸易: 变化的贸易图景 1813 年,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垄断特权被取消, 随着印度贸易开放, 愈来愈多的英国人涌人印度, 参与到中印贸易中来。 从东印度公司 “下海” 的渣甸,以及从爱丁堡大学毕...
洋行之王怡和:走向东方
渣甸:18岁出门远行 1802年3月 15 日, 刚满18岁的渣甸与东印度公司签下一张预支双月薪水为5英镑的收据,他已下定决心随东印度公司特许的中印贸易船前往东方展开他的未知人生。 就在两个星期前, ...
洋行之王怡和:沿海鸦片走私网
渣地马地臣行正式开张 1832年7月1日,渣地马地臣行在广州成立。这是日后闻名东方的“怡和洋行”(渣甸洋行)。 正如第一章所述,渣甸· 马地臣行 (怡和洋行) 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782年“柯克斯老爷...
洋行之王怡和:律劳卑之死
时代之变:东印度公司垄断终结 怡和洋行成立不到两年,即1834年4月21 日,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贸易垄断权宣告结束。马地臣在一封私人信函中宣称:“1834年4月本国贸易的开放,将形成广州史上的一个大时...
洋行之王怡和:从禁烟到战争
禁与弛: 禁烟问题大辩论 在中英双方争夺交往规则制订权的较量中,1834年的律劳卑事件显示,英国试图建立对华官方关系的努力,因律劳卑的莽撞行动遭到失败。然而,律劳卑失败的根源, 则是英国的对华政策, ...
洋行之王怡和:香港与上海时代
鸦片贸易: 合法与非法 由鸦片而引发的战争, 在战争结束后签订的 <南京条约> 中, 却无一字提及鸦片本身。 事实上, 在 <南京条约> 签订的前两天 (8 月 27 日), ...
洋行之王怡和:逐鹿航运
东西方贸易巨变 19世纪60~70年代, 是西方对华贸易发生巨变的时代。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清朝与英、 法签订的条约规定: 外国公使常驻 北京; 增开牛庄、 淡水、 汉口等十城市为通商口岸; ...
洋行之王怡和:铁路悲欢
拆毁了事: 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命运 怡和对中国的铁路修筑其实觊觎已久,早在1844年,怡和等在华外资企业就曾设想修筑一条从印度加尔各答到广州的铁路。 之后也陆续有人提出一些铁路建设的草案。然而,铁路涉及...
洋行之王怡和:金融强权
放贷: 结交权贵的媒介 在19世纪80~90年代,上海、天津和北京三地是怡和洋行与清朝官员们保持联系的地理中心。在上通清朝皇宫内廷、 下联封疆大吏的过程中,怡和以贷款为手段力图建立起人脉关系的, 主要...
洋行之王怡和:工贸制胜
世纪之变: 从合伙制到股份公司 从19世纪30年代正式成立, 到60~70年代顺利转型 (在这次转型时,与其同样知名的大企业宝顺洋行倒闭),再到安然渡过1890~1893年世界经济危机 (在这次危机中...
洋行之王怡和:风雨飘摇
华商崛起: 包玉刚与李嘉诚 在20世纪70年代末掀起的这一波公司收购战中,新崛起的华商势力已经不似70年代初那样显得初出茅庐,而是给英资大行以当头棒喝。一些赫赫有名的老牌英资上市公司先后被华资财团收人...
洋行之王怡和:转折年代
不祥之兆:怡和大班遇袭 1937年7月7日,驻北平日军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近代以来的每一次对外战争,怡和都是不折不扣的受益者。英国亲自发动的对华战争自不必说,像...
洋行之王怡和:无远弗届
香港新时代:帝国余晖与桥头堡 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17日继续南下进驻深圳。但解放军并没有跨过罗湖桥 用武力 收复香港, 而是按兵于深圳河畔。 同时,省港之间的边界也未立即关...
洋行之王怡和:黯然撤离
撒切尔夫人摔跤: 历史进入过渡期 细节透露成败。 撒切尔夫人在北京不小心摔的一跤, 便是这样一个透露谈判内情的历史细节。 1982年9月24日,有“钢铁公司”之称的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英国...
洋行之王怡和:欲去还来
回归:怡和的最终选择 1997年,新华社发了一篇题为朱镕基会见英国客人的消息。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会见的这位英国客人,正是怡和集团主席亨利·凯瑟克。从这篇香港回归前夕播发的简短消息中,透露出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