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行之王怡和:欲去还来

2019-12-2113:06:15洋行之王怡和:欲去还来已关闭评论

回归:怡和的最终选择

1997年,新华社发了一篇题为朱镕基会见英国客人的消息。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会见的这位英国客人,正是怡和集团主席亨利·凯瑟克。从这篇香港回归前夕播发的简短消息中,透露出怡和与中国政府在某些方面已经达成一致一一至少在表面上已经在弥补裂痕。

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今天上午在中南海会见了英国怡和控股有限公司主席亨利·凯瑟克。

朱镕基说, 怡和集团与中国有着长期交往的历史, 希望该集团在香港及中国内地的业务取得更大进展。

谈及香港问题,朱镕基说, 中国对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高度自治的决心是坚定的, 对香港的平稳过渡和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充满信心, 相信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完全有能力把香港管理好。 他说, 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对香港的经济也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凯瑟克说, 怡和集团致力于香港的繁荣与稳定, 并愿继续在香港和内地拓展业务。 他认为,香港一定会实现平稳过渡。

事后看来,过渡期间怡和的动作和反应有些过头,对香港造成的震荡过大,对中国造成的困扰过多。 香港回归中国,对怡和来说,其实不只是严峻挑战,也充满着发展机遇。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国际资本进军中国内地市场的桥头堡,经过20年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内地正在成为全球财富的重要生长区,曾经雄踞香港、与中国内地有着长期历史渊源的怡和,又怎会轻易退出经营了一百多年的香港根据地,放弃如此之大的中国市场机会?无怪乎日本经济史家滨下武志在香港回归前夕认为:“怡和的历史和经营战略,很多都带有以商业为首的中国经济的特征····怡和今后的方向是: 活动领域分为香港、中国内地、外国三大领域,但主力集中于中国。

在过渡时期,怡和旗下公司纷纷迁册和向海外投资,似乎是在逃离香港乃至中国。但是,回归香港和中国内地业务,将会是怡和毋庸置疑的最终选择-一如果真正 “在商言商”的话。

“九七” 回归前夕, 成立多年以来从未推出过电视广告的怡和太平洋集团, 在 “九七” 关键时刻推出了“根在香港,心在香港” 为主题的电视广告。 公司相关人士解释, 此时推出是消弭外界对怡和存有的误解。“怡和是英资公司,外界以为我们会逐渐撤离香港,减少在香港的生意。所以我们制作此广告,一方面对大众重申我们不会撤离香港,另一方面加强同事继续为公司服务的信心,外界的误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事的信心。”

“九七” 回归前夕, 怡和在中国内地从北到大连、 南到海口的约30个城市发展了极为广泛的业务。

事实上, 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怡和就已着手部署重返中国的策 略性行动。 无论其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 还是准备从香港股市全线撤离的过渡时期, 怡和都没有放弃在中国内地的开拓和发展。

1980年,怡和参与投资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一一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和第一家工业合资企业-一中国迅达电梯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怡和集团旗下的怡和汽车先后与德国奔驰及中方成立南星汽车公司及三联汽车技术服务公司,经营奔驰轿车在中国南方9省的代理销售及维修业务;1992年4月,在怡和广州办事处成立10周年之际,怡和举办了“怡和在广东” 大型展览会。 怡和常务董事李舒、怡和中国主席鲍磊、怡和太平洋常务董事黎定基(Anthony Nightingale),牛奶国际常务董事白豪远等高层齐聚广州,共商怡和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大计......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之时,怡和在中国内地的投资项目已超过60个,投资地域遍布各大城市。怡和声称其策略是要在中国这个亚太区高速增长的市场重建其庞大的商业势力。

1997年香港实现历史性转变之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中英之间的紧张关系转趋缓和。 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外来的经验和助力,在香港有着深厚根基、与中国有着一百多年历史渊源和商业联系,积攒了无数经验和教训的怡和,开始了新的部署。

怡和没有停止它的脚步。 我们仅从2006年怡和集团主席亨利· 凯瑟克及集团新任总裁黎定基在重庆、 广州、上海和北京等地的行踪,以及与当地官员会见, 便可见怡和在中国内地发展之一斑:

2006年2月 15 日, 怡和集团主席亨利· 凯瑟克抵达中国第四个直辖市一一重庆, 考察在那里投资的房地产项目。 亨利透露, 2006 年将首期在北京 上海广州和海南投资兴建文华东方酒店, “重庆一旦达到这个消费水平, 怡和集团将率先考虑在重庆修建” .

2 月 16 日 , 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汤炳权会见并宴请亨利· 凯瑟克一行。 亨利表示, 怡和将继续加大在广东的投资。 他透露, 怡和旗下的怡和保险顾问集团将于当年进驻广州,2007年后在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相关业务。怡和还计划与太古集团合作在广州天河投资修建一座五星级酒店。

5月16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助理陈文辉会见怡和集团总裁黎定基.

5月17日, 上海市副市长周禹鹏会见黎定基。 黎定基并与上海市黄浦区官员商谈南京路外滩段相关地块开发项目的最新情况。

10月17日,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会见亨利·凯瑟克一行。王岐山说,怡和集团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水平。怡和集团来京进行项目投资, 对北京的建设有着示范与启发作用。

在内地如此, 在香港亦然。

2006年10月10日晚,斥资10亿港元重新装修一新的文华东方酒店举行重开晚宴, 亨利· 凯瑟克到场,并邀请了包括设计中银香港大厦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等500人盛装出席。

12月11日晚,怡和拥有一半股份的美心集团举办开业50周年金禧纪庆酒会, 邀请到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主 礼。 作为香港最大及最多元化的餐饮集团, 美心的业务不仅扎根香港, 更扩展至中国内地、 日本、 菲律宾等地。

我们从怡和集团主席亨利·凯瑟克匆忙的脚步和参与的一系列活动中,可以看出怡和是何等的灵活, 身段又是多么的柔软。

怡和集团旗下的怡和太平洋, 怡和汽车、 置地、 文华东方、 牛奶国际、合发集团及怡和保险顾问等,业务涉及建筑、金融、酒店、保险、汽车贸易、零售等, 并且置地依然是中环的大地主; 然而, 人们同时注意到, 自从撤离香港股市后, 怡和表现低调.

在以往港英殖民地时代, 怡和在香港市场呼风唤雨,乐于当商界的 “大哥大”。 现如今, 怡和在香港的政治、 经济影响力已经云淡风轻。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