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行之王怡和:金融强权

2019-12-2113:09:43洋行之王怡和:金融强权已关闭评论

放贷: 结交权贵的媒介

在19世纪80~90年代,上海、天津和北京三地是怡和洋行与清朝官员们保持联系的地理中心。在上通清朝皇宫内廷、 下联封疆大吏的过程中,怡和以贷款为手段力图建立起人脉关系的, 主要有醇亲王奕谅、 李鸿章、 张之洞、左宗棠、 曾纪泽、 刘铭传、盛宣怀, 以及内务府的官员们。 代表怡 和洋行展开公关及谈判的主要人物,则主要有怡和上海和伦敦的负责人凯瑟克兄弟宓吉、 F·B · 约翰逊和门德尔 (Herman Mandl), 李鸿章的德籍顾问德璀琳,以及怡和洋行的铁路工程师毛里逊等。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 怡和几乎每年都认为中国工业和金融业的发展高潮即将到来,然而高潮总是迟迟未至.不过,怡和依然信心满怀。正如1895年约翰迳所奉行的指导方针:“怡和洋行要在中国官方与外国人之间的任何有关交通运翰和通信联络设施的财务安排,以及在创办各种企业的交往方面保持领先地位。”

在怡和看来, 虽然清朝的洋务派官员们热衷于引进西方的资本和技术, 以此注人清朝衰弱而贫血的身躯, 但他们防止或阻止洋人在各种大型项目中获取控制权的意图和决心也同样显而易见。 怡和明白这些官员的所思所想: 如果洋人取得控制权, 不仅使这些自强派的强国梦落空, 也会使自己的根本利益受损,并遭受守旧派的攻击。对此,怡和有耐心也有手段打开局面,获取更多利益。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 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军事、技术上有限的现代化,没能使中国强盛到足以抵抗西方列强的侵袭和欺侮。中法战争的失败, 也没能让更多的清朝官员觉悟到需要进行彻底的经济改革。一些改革派人士由于官督商办企业的经营腐败、军工企业的管理不善,以及朝廷和地方多数官员的因循守旧而情绪低落。面对怡和洋行等外资巨头们雄心勃勃的努力和对中国巨大市场的期待,中国官方反应各异:从少数高级官员的谨镇自强,到多数官员对改革的深怀疑虑。

商业和政治利益之间的关系向来密切。 权钱交易、行贿受贿在中国官场中可谓屡见不鲜, 靠人脉办事也一向是中国政治的特性。 对此,怡和谙熟于胸,并极力 加以 运用。 怡和在金融方面的努力, 除了与汇丰银行竞争以及在1885 年试图与清政府建立合资银行之外, 就是贷款给清朝宫廷及主要洋务派官员,作为建立人脉的润滑剂和争取重要项目的工具。

怡和洋行根据清政府的订单, 不断地引进铁路、 工厂、 新式采矿设备、机器、军火和防洪设施项目。对怡和来说,不论其贷款金额多大, 利息多高,最关键的不过是对有权就重大事务作出决定的官员们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而已, 不过是在激烈竞争中为获取像修筑铁路等重大项目合同的砝码而已。对利用种种机会争做清朝政府业务的怡和来说,一些贷款在于解决清政府对内、 对外战争所需经费, 另一些贷款 则实际上属于直接或变相行贿, 谋求的正是当时中国的铁路,航运、矿产,防务等各项权益。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