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贸易巨变
19世纪60~70年代, 是西方对华贸易发生巨变的时代。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清朝与英、 法签订的条约规定: 外国公使常驻 北京; 增开牛庄、 淡水、 汉口等十城市为通商口岸; 外人可前往内地游历通商;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修改税则, 减轻商船吨税; 增开天津为商埠, 同时赔款和割地 (割让九龙司与英国)。
在遭受对外战争打击的同时, 清王朝还遭到了无数次国内起义的打击,其中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起持续达14年之久。直到1864年以后,清王朝才得以长舒一口气。随后在不改变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开始了军事和经济方面的自强求富运动, 致力于国家的重建与振兴。 清朝近代化的探索, 给了怡和等西方在华企业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而运输工具的革命、 苏伊士运河通航和欧亚电讯业的出现,更使远东贸易方式和企业发展方向发生着深刻变化。
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加深, 彻底改变了在华外资企业的发展方向。
飞剪船的辉煌时代因轮船的不断改进而宣告结束。1869年, 苏伊士运河通航,通过运河的轮船于1870年首次抵达中国, 使伦敦到香港和上海的航程,较绕道南非好望角的旧航程大大缩短。 便利的交通吸引着更多外国企业参与到对华贸易中来,商品贸易的扩大反过来要求航运能力更加强大。
1871年欧洲与中国间的电讯业开通, 迅速改变了中欧之间迟缓的通讯状况。原来伦敦与港沪间信息的传递,通常需时6~8个星期,现在则可朝发夕至。即使在英国本土的商人,也已经能够控制对华贸易的局面,因为他只要发个电报,便能在几个星期后接到他在英国所需的订货。这样, 订货贸易代替了原先自存自销的贸易,必须等到货物起岸出卖后才能收到货款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
科技的变革导致贸易方式的变化, 中国被动地扩大开放和主动开展自强运动,中国经济更深地卷入到了西方所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当东西方贸易方式发生巨变时, 西方在华企业的格局相应地发生着深刻变化, 怡和的命运也发生着时代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