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出效应,指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
西方经济学家看挤出效应关于挤出效应,说得直白些,就是政府和企业都在投资,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条件下,政府投得多就把企业挤出去了。
对于这一问题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方面,反对国家干预的经济学家认为,挤出效应是无可否认的。 因为公共支出的钱不论来自私人纳税或是私人借贷,如果货币供应量不变或增加很少,则由于公共支出的增加,会造成货币需求压力,迫使利率上升,从而会减少私人投资。 因此, 挤出效应不会使总需求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
第一,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只有达到充分就业后才会存在挤出效应。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不存在萧条时期公共支出排挤私人投资的问题。
第二,影响私人投资的,除了利息率水平,还有预期利润率因素。 如果增加公共支出能提高预期利润率,那么公共支出对私人投资不是“挤出"而是“挤入"。 另外, 即使公共支出影响利润率水平,但由于私人投资者对预期利润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大于对利息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所以公共支出也不可能“挤出"相等的私人投资。 因此, 增加公共支出仍然能使总需求增加。
虽然上述两个观点各执一词,但不可否认的是,挤出效应是政府支出行为形成对私人部门的负的外部性造成的,这种负的外部性是通过利率变量来传导的。
通常,由于私人部门的投资对利率很敏感,故在利率提高的情况下,私人投资的机会成本将增加,导致私人部门的投资积极性降低,投资量会减少。
财政政策中的“挤进”与"挤出"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一般随着市场发达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例如,同样数量的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能力,在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会有很大差异,这与政府实际支出乘数的大小是有关系的。 事实上,政府实际支出乘数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来衡量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 我们知道,假定一个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为b,理论上政府支出乘数应为1(1-b)o那么,实际支出乘数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显然,与该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b有关系,一般我国东部地区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大,故支出乘数就大; 而西部地区边际消费倾向小,或者说边际储蓄倾向较大,故支出乘数就比较小,这是一方面的原因。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支出乘数的产生过程来看。 政府投资引起居民(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增加,而居民收入增加又引起消费的增加,形成第一轮挤进效应,消费的增加又引起另一部分生产或销售者的收入的增加,进而又引起消费的第二轮增加,也就是形成了第二轮挤进效应 这样一直到第n轮。
理论上,n应该是趋向于无穷大的,但实际上,如果市场容量不够大,市场不发达,那么这个链条就不可能无限制地派生下去,于是总的挤进效应就远远达不到1(1-b)这样一个倍数关系所能反映的程度。 故实际支出乘数就比较小,因而总的挤进效应是比较小的。
另外, 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还随着财政资金的来源不同而不同。 一般说来,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资金来源有两个:
一是税收;二是公债。 按照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的公债和税收这两种形式对经济的影响是相同的。 可事实上,理论界对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存有争议的。 比如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来源于公债的支出政策就比较有效,而来源于税收的支出政策可能会加剧经济的萧条。
这说明资金来源在经济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对经济有着不同的影响力。 再比如,二者对于经济效益的影响也不一样。 众所周知,在一般情况下,税收会导致社会总体福利的净损失,而公债在经济萧条时,只要不对金融市场利率水平有太大的影响,一般是不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的。 这是因为,在经济萧条时,私人投资(主要是直接投资)对利率变化反应不敏感, 利率变化充其量只能影响到间接投资(证券投资)的规模, 而对私人直接投资的影响不大。所以,当经济萧条的时候,公债资金的挤进效应比较大,税收资金的挤进效应则相对比较小。
根据IS-LM模型(即"希克斯-汉森模型”,由英国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 ·希克斯和美国凯恩斯学派的创始人汉森,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有: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 其中,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 在这四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较稳定,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也较稳定,因而,影响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实际上反映了政府支出与民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与共生共荣的关系,而挤出效应则表现了政府支出对民间投资和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的排斥。 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的实际净效应取决于这两种相反方向的效应的对比。 如果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大于挤进效应,则说明现行的财政政策必须要加以适当调整, 如果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大于挤出效应,则表明当前的财政政策可以继续延续。
为使财政政策能够产生更多的挤进效应和更少的挤出效应, 当前我国在调整财政支出政策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
1.财政政策必须能够适应宏观形势的变化当私人投资对利率较为敏感时,或者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当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复苏和高涨阶段时,政府应当适时调整财政支出的规模和方向,适当收缩建设性财政支出的范围。 因为私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决定了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比较大,挤进效应比较小,而此时建设性财政支出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但需要注意的是,保证相当程度的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公共财政支出可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
而当私人投资对利率不敏感或经济处于萧条和衰退阶段时,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比较小,而挤进效应则相对比较大。 因此, 在我国通货紧缩和经济低迷已经退居为次要矛盾的地位时,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应当是防止经济过热和有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此时,一般来说,从资金来源上看,来源于税收的财政支出政策比较好,而来源于公债的财政支出规模必须要加以适当限制。
2.财政支出要同时兼顾“软"“硬"环境的改善
财政支出既要着眼于改善投资的“硬"环境, 即传统的能源、原材料、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又要着眼于改善投资的“软”环境,也就是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环境的改造,大力兴办、医疗、卫生等行业,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私人直接投资,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挤进效应的作用。事实上,从以往的政策实践来看,我国东西部地区吸引民间投资的能力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上,更体现在人力资本素质等“软件"设施的差异上, 如果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瓶颈约束不能够得到有效缓解, 那么,这些地区的物质资源的优势必然也难以发挥,政府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最终也难以彻底实现。
为此,今后我国的政府财政支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应在教育、医疗和保障等方面要有大的作为,财政政策促使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将促使人力资本获得合理定向流动的条件和可能,为我国今后的城市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必须优化财政支出的区际分布
既然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随着市场的发达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那么,为了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应当一如既往地致力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的改善。 通常,财政资金在东部较发达地区的产出效率(挤进效应)要显得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但同时我们又注意到,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政策更能体现政府政策的公平性,有鉴于此,我国当前财政资金的使用在东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和地区等要注意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同时要坚持确保重点的原则。
4.全面正确地评价财政政策的效果
事实上,我们以上对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和挤进效应的,只是从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快慢的角度来衡量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效果的,很显然,这种衡量是不全面、不公正的。 因为市场经济具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内在冲动,以至于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因此,政府的政策不能推波助澜,而应该在讲究效率的同时,更多地体现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和平稳性。
在当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正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因此,在当前,我国也不宜仅仅用挤进效应或挤出效应的大小来衡量财政政策的得失,而应该服从大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结合其他方面的量化指标如环境指标、公平指标等,来全面综合地审视和评价财政政策的效果,这是我们在今后的具体政策实践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