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也务必适应特定的经济环境。凯恩斯主义之所以能够如此鼎盛,是因为它对资本主义大危机的病症诊断正确,采取扩大政府干预以提高有效需求的治疗办法及时有力。但是,古语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长期一味地实行这种财政扩张政策,也带来了种种隐患,最终导致了恶果出现。
先是美国,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赤字财政政策的负面效应就显露出来,美元价值不断下跌,出现“欧洲美元”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由于西欧和日本等国经济不济、物资匮乏,因而争着向美国要物资、要贷款,曾一度造成“美元荒”。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黄金储备增至26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70%。但是,从1950年开始,美国国际收支便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元从此开始了由强变弱的转化过程。以后,美元的地位不断走下坡路,黄金储备不断外流。随着美元购买力的不断下降,美元的对外信用也发生动摇。美元对外价值同其对内价值严重脱节,再也无法维持下去。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欧洲和日本不断爆发日益可怕的美元金融危机。在1971年8月的黄金风潮中,美国公然赖账,停止外国按“官价”用美元兑换黄金。接着,又发生两次美元贬值,各国货币对美元不得不采取浮动汇率。这样,凯恩斯于1944年亲自参与制定的以“双挂钩”为主体的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制彻底崩溃。
更为可怕的远不是美国的“欧洲美元”金融危机,而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史无前例的“滞胀”型经济危机。一方面商品市场上供给严重超过有效需求,库存猛增,生产下降;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严重,货币流通规律使物价水平不仅不下跌,而且大涨。“滞胀”使各国经济发展陷入重重困难。欧共体九国国内生产总值在1973—1979年间的平均增长率已降为2.5%,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甚至降到0.9%。这种危机与过去单纯以“滞”为内容的经济危机相比,表象更加怪诞,原因更加复杂,解决也更加困难。如果用老办法———通货膨胀或赤字财政政策来消除经济危机,必然会使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更为剧烈;如果用紧缩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又必然会加深经济危机、提高失业率。为了摆脱这种双重荒谬的“社会瘟疫”顽症,信奉凯恩斯主义的各国政府和经济学界真是伤透了脑筋,却无计可施。
至于为何曾经如此鼎盛的凯恩斯主义会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理论的根本性缺陷和错误,以及各国在实行过程中缺乏适度性应该是其中的两个主要原因。首先,虽然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存在危机、失业和分配不均,甚至承认这是由资本主义的内在原因造成的,但是他没有看到各种矛盾的最终根源和解决办法存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中,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凯恩斯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为了资本主义的利益,他只能在次要层面修修补补,而这是不能从根本上挽救资本主义的衰退命运的。另外,经济危机从表面看来是商品滞销、存货无斥,原因好像存在于流通领域,实则不然,它的根源存在于生产领域。所以扩大“有效需求”等办法只能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除了一些理论上的缺陷、不足外,在实施过程中,政策过头也是导致种种恶果的重要原因。
凯恩斯的理论带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学革命,在世界经济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凯恩斯主义从兴起、发展到繁荣鼎盛(虽然如今它走向了衰落),其理论建树和深远影响都是我们无法否定的。凯恩斯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无论是在其生前还是在其生后,都体现着人类智慧之精华。
现在,我们距离梅纳德·凯恩斯的时代还太近,难以对他冷静地加以评价,也难以毫无成见地说出他在伟大人物的行列里究竟占有怎样祟高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总会对他做出比较正确的评价。但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独特的思想和人格以及他性格中那些稍纵即逝的因素,都值得我们去捕捉、去刻画,从而使后代人能够清晰而真实地看到一个人物原有的形象,正如我们耳闻目睹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