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陷阱”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一旦发生流动性陷阱,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从而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例子案例举例
1985年美日双方达成日币增值的广场协议后,日本出口量大大降低,进口量有增无减,国内就业压力变大,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直线下降。
从1990年开始,为了拉动消费,日本政府大幅度下调了银行存贷款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消费,但效果仍然不明显。于是在1991年到2000年间,银行存贷款利率直线下降,最后已经降为了“零利率”,但奇怪的现象出现了,1993年之前利率下降还能刺激人们消费,可1993年之后,人们似乎已经不在乎利率了,即使下降为“零利率”,人们依然选择存款,而贷款的人却越来越少。
案例中,为了拉动国内消费,日本政府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政策,可是效果恰恰相反。利率下降到“零利率”时,人们仍然选择存款而不是消费或投资,这就是经济学中典型的“流动性陷阱”现象。
“流动性陷阱”又称为“凯恩斯陷阱”,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年最早提出的。是指在通货紧缩、总供求不足等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中,在市场风险与投资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即使银行提供最低存贷款利率(甚至是“零利率”或“负利率”),人们仍然选择持有现金以规避风险的现象。
一个国家发生流动性陷阱时,通常会表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出现大萧条,国民消费能力普遍偏低,失业现象严重;
二是利率直线下降,甚至出现零利率或负利率,但货币政策已经明显起不到调节存储消费的作用,存款的人不断增加,贷款或投资的人数不断下降;
三是货币需求弹性较大,并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
2012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的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肖剑龙发现活期存款利率只有0.35%,最长五年的定期存款利率也只有4.75%了。如此算来,10万元存款存一年会比以前少近600元。可他发现,视利息损失如命的老妈却很淡定,这让他很不解。
“妈啊,你看银行的存款利率又下调了,越存越不值钱了。倒不如把你的钱取出来借我再买一套房子得了,还能实现保值。要不,借我炒股或者投资黄金也行啊。我给你高利率,怎么样?”肖剑龙趁一次晚饭过后,如此劝诱老妈。不想,老妈却慢悠悠地笑着说:“你小子是不是替国家着急了回来套你老妈的存款花?趁早别打这个主意,我早想过了,这钱是我们老两口儿的救急钱,人老了病自然就多了,万一有个啥的也免得你们临时抓瞎;二呢,经济形势现在不好,物价这么高,股市也起不来,存银行是最稳妥的减少损失的办法;三呢,银行总不能无限期下调利率吧,调得越低上涨的空间就越大。所以,目前我们就等着,等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再做打算吧。”肖剑龙目瞪口呆,他没想到这新时代的老太太竟然说出了这么深刻的道理。
事实上,一个国家流动性陷阱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私人部门对通胀的预期较低、长期实行低利率或货币发行过多等都会导致货币政策混乱,从而导致人们消极投资,积极存款,发生流动性陷阱。凯恩斯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每一次降低利率反而会增加愿意持有现金的人数。因为在经济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购买国债等投资的收益也非常小,而且还有下跌的风险。然而由于存款利率已经降到了最低程度,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不久之后利率一定会上升的推测,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们选择持有现金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