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听到股票市场上有一个叫“追涨杀跌”的行话,就是股价不断上涨之时人们追着买,股价不断下跌时人们赶着卖,这种表面看起来越贵越买、越便宜越卖的现象,有推翻需求定律吗?当然没有了。但为什么呢?怎么解释这个现象?显然,买进股票的人一定认为股价是会继续往上涨才会买的。也就是说,相对于以后而言,现在这个价格已经是便宜的了!反之,卖出股票的人一定认为股价是会继续往下跌才会卖的。也就是说,相对于以后而言,现在这个价格已经是贵的了!这都恰恰证明了需求定律!
真正使一个人决定是买进还是卖出股票的,不是股票的现在价格是高是低,而是现在价格相对于他所预期的未来价格而言是高还是低,可是高和低是靠比较出来的!人们看到股市上出现所谓的追涨行为,其实不是在追涨,而是不断上涨的行情容易让人们产生股价会继续上涨的预期,所以人们就选择买进。所谓的杀跌行为,也其实不是在杀跌,而是不断下跌的行情容易让人们产生股价会继续下跌的预期,所以人们就会选择卖出。
但是,如果股价不断上涨只会使人们产生股价会继续上涨的预期,那追涨的结果岂不是会导致股价无止境地上涨?如果股价不断下跌只会使人们产生股价会继续下跌的预期,那杀跌的结果岂不是会导致股价无止境地下跌?现实中哪出现过这种情况啊?现实中出现的情况是,不断上涨的行情并不必然会使人们产生股价会继续上涨的预期,股价上涨到某一水平总会有人开始觉得“高处不胜寒”,产生“股价该到顶了吧”的想法,转为卖出股票获利回套。股价越高,越多人的预期会发生逆转,人数过了某个临界点,市场形势就会突然逆转。反之,不断下跌的行情也不必然会使人们产生股价会继续下跌的预期,股价下跌到某一水平总会有人开始觉得“股价该到底了吧”的想法,转为买入股票进行抄底。股价越低,越多人的预期会发生逆转,同样是人数过了某个临界点,市场形势就会突然逆转。
也就是说,股票的不断上涨或下跌这个局限条件对决定人的行为的约束力还不够强,光知道这个局限条件是没法可靠地推断人的行为会怎么变化的。显然,解释股市上的行为的关键因素其实是预期。然而,预期这东西是人的心理,像自私、需求量这些心理动机、意图一样,是不能直接拿来解释现象的,否则就会把什么现象都推到那个心理因素上去解释,心理因素却无法通过观察来验证是对是错,也就失去了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变成套套逻辑。
解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加入可以观察到的局限条件作为约束,这是处理自私、需求量的方法(后面会讲解,价格就是那个可观察到的局限条件);另一种是用属于客观事实的局限条件来取代心理因素,预期就是这样处理的。预期是什么人们无从考察,但可以去考察促使预期形成的那些客观事实——如一个有利于公司收入增加的政策出台,会促使人们形成该公司的股价将上涨的预期。
原则上,如果能掌握股票市场上所有这些促使人们的预期形成的客观事实(局限条件),就可以分毫不差地准确判断股价是上涨还是下跌、涨跌的幅度是多少、在什么时间上发生这些涨跌等各项细节。但问题就在于,要掌握所有这些局限条件,太困难了!困难得实际上根本不可能!这意味着信息费用(交易费用)的存在,而且费用相当高。更麻烦的是,即使这些信息被人们掌握了,股票市场上起关键作用的局限条件也是分分秒秒都在变化,即使这一分这一秒掌握了所有相关信息,下一分下一秒这些信息也可能已经变成没用,又要重新收集信息。
这就是股市(其实是一切金融市场)的特征,起关键作用的局限条件不仅多,而且变化迅速,变动一次之后很短时间之内又会再变。这就不像平时人们对其他事情进行推断时,关键的局限条件相对来说数量较少,也比较稳定,变动一次之后隔很长时间才会再变。你要是问我:股市(股价)是可以预测的吗?我的回答是:可以,也不可以!说可以,是因为如果你能迅速而准确地掌握所有关键信息,用需求定律就已经足够作出准确无误的推断(有理论、有事实为根据的预测就叫推断);说不可以,是因为事实上你不可能迅速而准确地掌握所有关键信息。股市里有一类可称为“图表派”的人,以股价在过去的波动轨迹(图表)来猜测股价在未来的波动。
他们实际上是基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会继续发生”这样的假设前提来进行预测的,但这根本与科学理论的推断毫无关系。过去的事情是基于一些特定的局限条件而发生的,未来的事情则将基于另一些特定的局限条件而发生,凭什么认为这两组局限条件会是一样的呢?要掌握未来的局限条件,信息费用太高,于是人们就以过去的局限条件来进行猜测,这种折中的行为可以理解(也就是可以解释),但从道理来说,这样的猜测是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的。
1997年的诺奖得主以他们自己发明的期权定价公式来炒买炒卖各国债券,虽然用了高深的数学,但其本质就是图表派!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下他们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中损失巨大、濒临破产的原因吧。那期权定价公式根据历史数据认定德国债券与意大利债券的价格变动是正相关的(即同升同跌),于是对德国债券做空(卖出),对意大利债券做多(买入)。
结果金融危机一爆发,以往导致这两国债券价格正相关的局限条件突然改变,变成导致两国债券变成完全相反的负相关!这种根本不是去调查关键的局限条件,而是僵化地基于以往的表面现象(甚至根本就不管决定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局限条件是什么——如德国债券与意大利债券的价格变动为什么会是正相关)会持续不变来作投资决策的数学模型,自然是大错特错,惨遭滑铁卢。这出错并不止一次,他们还在美国30年国库券与29年国库券的价格会收敛(即趋向于相等)上完全猜错(结果是二者发散了,这是因为金融危机这罕有的局限条件出现,使得投资者蜂拥而去购买被他们认为是最安全的美国30年国库券),于是又受重创。还有类似的其他几项“收敛交易”都以发散的结果告终。他们如此一错再错,才终于被逼到破产的边缘之上。
由此也可以明白:再高深的数学都挽救不了从一开始的前提就是错的所谓理论。高深复杂的数学模型最多只能确保人们从前提出发走到结论之间的那段推理过程,逻辑上是正确的,可没法确保那个前提是对的。中国有句成语,叫“南辕北辙”,如果从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车子走得越快,离真正想到达的目的反而只会越远。
严格来说,金融市场难以预测,不是因为需要的理论很复杂——前面说了,一条需求定律足够了——而是要掌握关键的局限条件太难了!在理论上搞得无比复杂,搞出个什么空间物理学才会用到的高深数学砌出来的计价公式,也无济于事。增加理论的复杂性,就能解决局限条件难以掌握的困难吗?
这根本是答非所问!但别以为只有经济学在面对金融市场时才显得无能为力,严谨可靠如物理学也有因为相关的局限条件太难掌握而显得无能为力的时候。最典型的情况就是,物理学无法预测赌博的结果。以最简单的掷硬币为例吧。只要物理学家能准确、迅速地掌握硬币从抛出到落下过程中会起关键作用的所有局限条件——如抛出的力量大小与方向、重力、空气摩擦力、风力等——使用最简单的牛顿定律,他完全能够准确无误地推断硬币的哪一面会朝上。
但因为这个过程太短,物理学家根本不可能及时掌握相关的局限条件。他能做到的,只是指出多次抛掷之后哪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正面与反面各为50%),但具体某一次到底是哪面朝上,他却预测不了。经济学(金融学)其实也只能做到这一步,计算某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是多少,但从来就无法排除小概率事件的发生。1997年的诺奖得主们就是被小概率事件击倒了!中国俗话有云“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小概率事件就是那个万一,一旦发生就是足以致命的。
从这对比的例子可以看到,局限条件变动的“时间性”是最关键的困难所在。时间太短,导致经济学家与物理学家无法及时掌握全部重要的局限条件,也导致他们就算掌握了,很快又会失去作用。同属金融学里的保险学也是用概率来进行推断的,但就没有受到时间性的很大影响。
另外,同是投资行为,不是金融市场内的其他投资(实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古董艺术品投资等),虽然也面临局限条件太多太复杂的困扰,但至少在局限条件的有效性时间太短、变化太快这一方面远没有那么困难。所以,作为科学的经济学是无法预测金融市场的,正如作为科学的物理学是无法预测赌博结果一样。一切告诉你他有万无一失的办法在股市上赚钱的人都是骗子!这就相当于一切告诉你他有万无一失的办法在赌场上赚钱的人都是骗子一样。
想凭着学了经济学就能在金融市场上有所斩获的人可能还是会不死心地追问:如果经济学无法预测金融市场,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证券分析师?还有那么多人花钱去请他们作市场预测?首先,那些作“基本面”、“消息面”分析的,实际上是在调查时间性较长的局限条件。当然,事实上会影响到股价的关键局限条件不可能只有那些时间性较长的局限条件,所以这种只基于时间性较长的局限条件而作出的推断,难免还是会有偏差。
其次,那些“图表派”其实根本没有做调查局限条件的事,只是用以前发生过的情况来猜测未来,除了刚才指出过的问题之外,还犯了马歇尔所批评的“用事实解释事实”的错。可是,这世上用一套貌似有理、其实本质上是乱猜的方式来赚钱的人,金融市场上的图表派并不是最早的,算命先生才是最古已有之的同性质职业!人们不是照样付钱给算命先生吗?其实买的是一个心安理得而已。顺便说一句,美国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以胡乱投掷小飞镖的方式来选股(也就相当于是抛硬币来作选择),结果一段时间下来这样随机乱选出来的股票组合的收益率与根据那些证券分析师建议的股票组合的收益率相比,丝毫不落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