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莱舟带红恒源祥
提到“恒源祥” ,大家都记得多年前的一则广告,1分钟的时间里,广告背景音从“鼠鼠鼠”一直叫到“猪猪猪”,把十二生肖叫了个遍。 “恒源祥”这个著名的毛纺品牌以这种单调的创意和高密度的播出,遭到许多观众炮轰。
可是,这种“挨骂式” 的营销手段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恒源祥”,扩大了品牌知名度。 走到今天,恒源祥八十载与羊共舞,书写的是一个绒线王国的神话。
说到老店恒源祥的百年风云历程,不得不提两个奇人,其中一个是恒源祥的创始人沈莱舟,另一个则是现在的董事刘瑞旗。 可能这两个人物的名字并没有恒源祥这么响亮,但是听听他们的故事,你就会知道恒源祥一路走来多么不易!
1927年,沈莱舟在上海四马路(今福州路)、山东路口弄堂边开了一家“恒源祥人造丝毛线号”,做一些人造丝毛的生意。
早年间,沈莱舟的店面大堂内挂着一副 “怛源白货,源发千祥”的对联,暗含了亘古长存、源远流长、吉祥如意的意思。
有一天,沈莱舟手中拿着茶杯来回踱步,满脑子都是为店面起名字的事,猛一抬头:咦,这对联上的“恒源百货,源发千祥”岂不挺好?
这寓意跟自己的想法一致,就它了! 于是,他就从中摘取了 “恒源祥”三个字作为店名。
沈莱舟在生意上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几年辛苦打拼下来,便挖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他觉得这个生意有利可图,于是,恒源祥便开始以绒线为主业。
经过八年的发展,到1935年,“恒源祥公记号绒线店” 的招牌终于挂在了兴圣街与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交界处。
别看现在这条路毫不起眼,在当时的上海那可是如雷贯耳: 当时整个上海,几乎所有的专营绒线店都集中在兴圣街一带,那里的销售量占全国的90%以上,编织着一个中国绒线业的神话。 老上海俚语“买绒线兴圣街”,可以印证这里的繁荣。
“恒源祥公记号绒线店” 开业后,沈莱舟觉得有所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第一步就是要把服务做到位,改变以往绒线字号对顾客不友好的坏习气。 此后,到恒源祥绒线店的顾客便增多了,人家花了钱, 享受到了应有的服务,这才叫“物有所值”。
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沈莱舟就开始琢磨着走第二步了。当时,上海人的穿着打扮引领着中国的时尚潮流, 《良友》 等杂志媒体每期都会刊登一些红极一时的歌星,影星的照片。 如果能让这些人穿上恒源祥的衣服,那岂不是出名了?
想到此,沈莱舟随即联系一些杂志媒体,利用明星做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和商业炒作,让恒源祥迅速走红,生意也是后来者居上,实现了赶超。
由于绒线是舶来品,当时上海市面上几乎所有的绒线都必须通过兴圣街“八大号”联手开办的联丰办事处向各大洋行进口。1936年初,早就对联丰办事处不满的恒源祥与另两家绒线字号合资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专门生产绒线的毛纺厂-裕民毛绒线厂,生产“地球牌”与“双洋牌”绒线。由此,恒源祥店厂合一,生意扶摇直上。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绒线刚从西方传入不久,很少有妇女会编织绒线衣,即使会编织的,也不过区区几种花样而已,时间久了,兴趣慢慢就没有了。 看到这种现象,恒源祥决定推广绒线的编织方法,以带动羊毛绒线成为上海的时尚,扩大绒线的销路。 于是,他们重金邀请了一些擅长编结的职业女性到恒源祥坐堂,给更多的人讲授编织技巧和编织绒线衣的窍门,其中就有当时上海大名鼎鼎的绒线编织大师冯秋萍。 恒源祥不仅和她合作印制了名为 《冯秋萍毛衣编制花样与技巧》 的册子,在店堂里免费散发,还开设了秋萍编结学校,邀请其与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出任“绒线编结品有奖竞赛” 的评委。 这些举动成效显著,为推广绒线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极大地巩固和传播了恒源祥在绒线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