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扇子半把伞”
一提到扇子,大家的脑中都会浮现这样的场景: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羽扇纶巾,很儒雅,扇子轻轻一摇,就有了计谋;古代小姐、贵妇,借扇掩面而笑,一把扇子能让一个女人顿时妩媚;还有像唐伯虎、郑板桥一类有点书法,绘画、文字功底的秀才,他们在扇子上舞文弄墨,显露风雅。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的王星记纸扇更是首屈一指。 我们就来揭开她的历史面纱,还原她的真实“面貌”。
杭州是中国生产折扇的名邑。 杭扇,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制作技艺精湛,扇面艺术优美,自古以来便有“杭州雅扇”之美誉。 四方游客来到杭城,在观赏西湖美景的同时,如果不捎带些龙井茶、王星记纸扇回去,总感觉会留下些缺憾。
说起王星记的历史,称得上是一个“扇子王国”的传奇故事。
根据历史记载,杭扇在北宋时就已闻名,南宋时扇子生产已有较大规模。 当时宋王朝迁都临安(杭州)后,制扇工艺便发达起来,扇子也成为点缀南宋新都繁华的一项重要行业。 全国各地的制扇艺人、能工巧匠聚集在这里开了不少店坊,城内的扇子巷有一公里长。 宋吴自牧 《梦粱录》这样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扇子品种应有尽有。
据史料记载,清朝中叶,杭州的扇店已有五十多家,制作扇子的工人多达四五千人。 扇子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东西,却与大名鼎鼎的杭州丝绸、西湖龙井名气相当,人称“杭州三绝”。
清朝光绪元年(1875),王星记创始人王星斋在杭城清河坊创建王星记扇庄。 王星斋出生在杭州扇子发展的鼎盛时期。 他祖上三代都是工艺精湛的扇业工匠,自小耳濡目染,随父学艺,20岁时已经是杭州制扇业中的一名砂磨能手。
砂磨是制扇工序中十分关键的一环,扇子行业中的老板或作坊主,十有八九是砂磨工出身。 王星斋的技艺熟练之后,就想找一份工作,磨练一下自已,于是就到杭州三圣桥河下钱部记扇子的作坊打工。
在钱部记扇子作坊附近的周叶闻弄有个贴花制扇作坊,店主名叫陈盖斋。 他是当地有名的制扇贴花能手,专门为当时非常有名气的舒莲记扇庄加工制作高级泥金花扇。
陈盖斋看到王星斋这个小伙子不错,不仅出身于制扇世家,在制扇工艺方面又有特长,而且很聪明,十分喜欢,于是便将大女儿陈英嫁给了王星斋。 陈英打小就聪明勤劳,做真金回泥花色黑扇有自己的一手好手艺。 婚后,在贤妻陈英的帮助下,王星斋全身心投入制扇业。 夫妇二人夫唱妇随,辛苦劳作,生意日益红火起来。
清光绪十九年(1893),王星斋瞅准时机和上海这片市场,在上海城隍庙开了一片季节性的小扇店,轰动一时。
俗话说: “精工出细货,料好夺天工。 ”当时杭城已经有张子元、舒莲记和王星斋三大扇业名庄,竞争相当激烈。 王星斋不仅在工艺上苦下功夫,而且决定改变经营方针,面向一般市民推出经久耐用、浸水而不走样的黑纸扇,在市场上打开销路。果不其然,黑纸扇很快流行开来。王星斋夫妇在扇子上费了不少心思,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制扇工艺流程。 就拿黑纸扇来说,它可以说是王星记传统名扇,人们称之为“扇中一绝”。
一般的扇子都要经过糊面、折面、上色、整形等十六道工序,而黑纸扇的制作过程则十分考究,要经过制骨、糊面、折面、上色、砂磨、整形等八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黑纸扇不仅做工精巧,选料也非常严格。 它的扇骨用的是广西桂林地区的棕竹,柔软而富有弹性,扇面则以棕竹和桑皮纸作材料。 这种扇面柔韧性强,不脱色,不易炸裂,雨淋不透,日晒不翘,经久耐用。这样,一把黑纸扇拿在手,既可以扇扇取凉, 又能够遮阳蔽雨,既实用,又美观,成了当时人们喜爱的随身饰物,王星记也获得了“一把扇子半把伞”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