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于1990年的日本股灾:日本泡沫经济开始破灭

2020-01-1110:29:21爆发于1990年的日本股灾:日本泡沫经济开始破灭已关闭评论

作为世界排名前列的经济大国,日本自100多年前证券市场建立以来,曾经遭遇过无数次股灾的洗礼,而爆发于1990年的股灾,因其引起的经济衰退期限之长、程度之深而格外让人印象深刻,很多人评论说,这次股灾在日本引起的恶性后果堪比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那么,这场股灾是怎样被引爆的呢?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经济走势越发平稳,在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等行业的带动下,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至80年代末,日本的汽车产业在西欧、拉美遍地开花,当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蛰伏在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之下。

自1986年12月之后将近4年的时间里,这段经济异常繁荣的时代被日本人称为“平成景气”。而在“平成景气”中,日经平均指数由1985年的12000点持续上升,在1987年美国为中心的西方股市大风暴影响下,日经指数短期下沉后率先“复活”,从而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暖,此后,股价一直呈强势上升,并在1989年12月19日达到38 915点,较1985年最低点上涨了3倍多。证券业内有人看好50 000点大关,人们坚信,牛市的神话将永远持续下去。而野村证券——日本国内最大的券商甚至还做了广告,将永久牛市的观点比喻成“日心说”,将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即将危险的言论比喻成“地心说”,并在广告上配上了哥白尼和托勒密的头像。

当时,日本国内经济理论界的人士普遍得出结论,认为是日本经济增长势头迅猛促成了日本股市大涨,但却没有人意识到,这场经济与股市繁荣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泡沫。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为了迅速摆脱经济困境,在政府主导下将有限的资源纷纷集中在扶持以出口为导向的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上。这一方面促进了汽车、家电、机床等行业的快速崛起,造就了我们在本节开头时所说过的经济繁荣景象;另一方面却导致国内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在促成了“结构性陷阱”的同时,政府更加依赖强大的出口提高经济实力,忽略了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应当发生的作用。所以,在日元逐渐升值,以及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之后,日本原有的出口优势就开始逐渐被削弱了。加之日本政府集中鼓励出口,这就导致了日本企业技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所以,当美国等国家大踏步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迈进的时候,日本经济已经陷入了衰退中无法自拔。

同时,20世纪初日本一直推行所谓金融自由化和宽松的超低利率政策。于是,在经济景气、收入增加的情况下,日本人更多地将存款转投股市和房地产,甚至是贷款进行投机。而银行为了扩大业务份额和市场占有率,也在积极推动人们进行土地、房产和股票投机,从而使土地、房产和股票价格大幅上涨。而此时,拥有大片土地的那些企业上市后,更是成为了股市猛涨的领头羊。

1985年9月,为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美、日、英、法及西德等5国财长在美国签订著名的“广场协议”,决定提高其他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日元1年左右上升了1倍以上。日元升值后,国外资本更加蜂拥而至,流入投资收益相对较高的资本市场,抬高了股价和地价。而对日渐膨大的股市泡沫。日本中央银行却始终视而不见。

而对泡沫膨胀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还有企业和证券公司的非法交易。早在1965年,日本企业就发明了“法人持股结构”,即由企业从市场上大量吸收浮动股,然后让有交易联系的银行、商社、钢铁公司等法人永久持有这些股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稳定股东,而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法人持股比率提高,而法人之间的相互持股促进了行市平稳。进入20世纪70年代,大藏省允许按时价发行股票,法人购买能抬高股价的作用为日本企业所利用,发行公司为筹集更多的资金而加大力度稳定股东,以期控制股票的供求关系,促使股价上涨,再以高股价增资扩股。于是,为了收取高额手续费,所有证券公司都开始忙碌起来,纷纷开始将这种做法当成自己的业务积极地为发行公司工作。而日本政府采取的金融缓和政策让企业与券商看到了大肆投机的希望,这也成为促使股市泡沫膨胀的一大助力。

1989年5月,由于意识到了经济过热的压力,日本政府开始实施金融紧缩政策,提高贴现率,而贴现率的急剧提高直接影响了资本的市场收益率,股价开始下跌。因为对未来政策不再看好,人们的心理预期变糟,已经膨胀到尽头的泡沫终于要被戳破了。

1989年12月,日经股指高达38 915点,进入1990年,股指随即开始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 000点,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及至1992年4月1日,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 000点,8月18日,再降至14 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截止到此时,股指已比最高峰时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了。

随着股灾的发生,隐藏在巨大泡沫下的问题迅速暴露出来。整个日本企业库存增加、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减缓。与此同时,日本房价急剧下跌,1994年东京、大阪等主要城市的房价跌幅达50%,2004年房价最高跌幅达70%。日本终于尝到了当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激发人们借贷投机的欲望,日本银行急于给房地产商放贷的苦果。

1990年以后,日本金融机构盈利水平直线下降,不良债务率明显递增。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日本金融机构倒闭数量达182家,约占全部金融机构数量的20%,赫赫有名的山一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都包含在内。1992—1994年,有90家银行的信用评级被下调,11家主要商业银行1994年的税前利润下降超过90%。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不良贷款不可避免的增加,让日本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发了通缩,使得日本经济经历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萧条。1975—1990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4.1%,大大高于美国同期的2.7%,而1990—2000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6%。经济低迷导致企业负债规模大幅上升,破产企业数量逐年攀升,失业率高居不下。

受股灾的沉重打击,至此之后的20年中,日本经济再没有恢复过昔日的辉煌。时至今日,日本经济仍没有走出衰退的阴影。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