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股灾的监管与救市

2019-12-3119:50:57近现代中国股灾的监管与救市已关闭评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腐朽清王朝的统治,而帝国列强因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终于迎来了春天。经济的发展使得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发行,这也成为了中国早期证券市场发展的春天。

1914年成立的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是中国人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商业公会设在上海二马路一带。会员有15家,会员们除了预先缴纳12两白银作为公会资本外,每月还要交会费2两。商业公会的交易时间是上午9点到11点,手续费按1%~5%收取,而交易品种包括政府公债、铁路债券、公司股票及外汇等。1917年1月,由孙中山领衔,虞洽卿、张静江、戴季陶等8人附议,申请组建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20年7月才正式开业。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资本为500万元,经营品种除证券之外还有金银、皮毛、花纱布、粮油等。而这时,上海股票商业公会也根据北洋政府颁布的《证券所交易法》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资本额为300万元,经纪人有55名,主要经营北洋政府发行的公债。中国证券市场从此进入了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时代。

成立之初,这两个交易所业务非常繁忙,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半年就赚了100多万元。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本所股票价格飞速上涨,由最初的30元涨到1920年年底的120元,1921年年初又被抬到160元,年底竟到了200元。这样的成功激励了其他投资者,于是各种证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些证券物品交易所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而其他一些大城市也陆续建立了证券交易所。这些交易所与信托公司的业务非常广泛,几乎是什么交易都做,除了股票外,棉纱、麻布、煤油、火柴、木材、烟酒、沙土、水泥也都可以交易,很多人因此大发横财。这种情况其实是畸形的,不正常的,但是在当时,投资者们都一心沉浸在快速发财的美梦里,并没有意识到市场的泡沫已经达到惊人的程度了。

交易所越多,吹起的泡沫也就越大,等到泡沫无法再变大的时候,自然也就破灭了。1921年,一些精明的投资者终于意识到交易所的风险已经太大了,于是竞相收回资金,这种行为也导致了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链条是环环相扣的,股票的下跌引起了交易所的倒闭,“信交风潮”爆发了。在1921年12月后,平均每天都有至少1家交易所歇业,最后只剩下包括上海货商交易所在内的十几家。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次暴跌,连规模最大、由蒋介石等人坐庄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也停业了。

在这次失败中,倾家荡产的投资者比比皆是。交易所监察人周骏彦因套利失败欠债20万元,到处被人逼债而两度跳入黄浦江;多头集团的操盘手洪善强被逼自尽身亡;蒋介石等人也好不容易才从虞洽卿那里得到6万元,离开上海转赴广东去追随孙中山。这场“信交风潮”最后以虞洽卿等上海巨商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与上海全球货币物券交易所合并,同时引进外国资本及外国人管理而平息下来。

其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经营情况并没有太大问题,在倒闭前营业额仍有数亿元,只不过是因为人们过度投机导致信用崩溃,才落得一地鸡毛、倒闭收场。

“信交风潮”后,中国的证券业走入低谷,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冷冷清清。直到1939年,抗战爆发后,股票市场才又在上海繁荣起来,只是这种繁荣仍然是畸形的繁荣。孤岛时期的上海,吸收了从各地流入的50多亿巨额游资,再加上通胀加剧、中日套汇战等因素,股票市场又火爆了起来。交易所中人潮汹涌,很多人甚至把衣服都挤破了。各种股票价格更是屡创新高,有时候甚至会超过票面价值的几十倍,有的规模很小的小工厂,就因为发行了股票,摇身一变成为了龙头企业。在当时,股价的涨跌幅度也都很大,因为没有限价制度,交易所经常会因为过大的波动而停市。很多人因为炒股而发了财,但是这场财富梦终究是虚幻的,等到抗战一结束,股市也就变成了投机者的绞肉机,股票一路狂跌最终变成了废纸。

抗战结束后,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被查封停业,股票买卖转入黑市。194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刚成立就又暴跌,这种情况更是让投机者缺少信心。1949年5月,上海解放,证券交易所停业,一直以来畸形发展的股票市场也画上了休止符。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一直到1984年才重启股票交易,A股市场则到1990年才正式建立,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0年12月沪市正式开业、1991年7月深市正式开业,从那时起中国股市已经遭遇多次股灾。而中国政府面对股灾的反应机制和制度完善也越来越成熟。下面试举几例。

1990年12月8日,试营业中本来一片欣欣向荣的深圳股市转势向下,深市市值蒸发了近8个亿,市场一片恐慌。1991年7月,政府开始出手救市,市场迅速回涨,到了11月14日深证指数创下收报136.9点的当年最高记录。这次股灾救市其实奠定了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监管调控底蕴:实施涨跌停板;加印花税;暂停IPO;国有股限制流通;政府动用资金打指标股托市,简而言之就是政策市。

在1992年时,两市上市公司只有53家,而到1994年年底,已经发展到291家,规模扩张迅猛。受此影响,上证指数从1993年2月1558点连续下跌到1994年7月的326点,跌幅达79.1%。在7月下旬,当股指创下325.89点新低之时,中国证监会推出了著名的“三大政策”: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具体来说,就是除已发行尚未上市股票外,1994年内暂停各种新股的发行和上市;组建中外合作基金进入A股市场;有选择地对资信和管理好的证券公司进行融资等。三大政策公布后,股市出现了报复式反弹:8月1日两市指数分别上涨31.29%和33.46%。上证指数很快从325.89点上涨到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点1 052.94点,一个半月时间里,涨幅达223.1%。但是随着利好的逐步消化,市场又开始了二次探底的调整行情,并在1995年2月下探至524点,但政策底325点此后再也没有被攻克。

2003年4月,受SARS影响,A股市场开始了一波不景气行情, 11月市场跌幅已超过20%,市场非常疲软。2004年2月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的主要内容是:重视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为投资者提供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增加财富的机会;鼓励合规资金入市,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为证券公司使用贷款融通资金创造有利条件,稳步开展基金管理公司融资试点;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尊重市场规律,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公众投资的税收政策等。政策出台后,股市随即上涨,股指一路狂飙,但缺乏基本面的支撑,随后市场继续向下调整,在2005年6月6日最终下跌至历史低点998.23点。如果仅从股指点位来看,这次救市不能说是成功的,但是它给股权分置改革、培育机构投资者、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等法规提供了制定依据,因此对中国股市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在此后的20多年中,A股市场又多次经历股灾,而几乎每次大型股灾中,都有政府参与救市,比如1999年的“跨世纪行情”和2007年的“股改行情”(《股改行情的前因后果》)等。

总体来看,政府的救市措施无外乎以下几种:

第一,投放流动性,降息降准,减缓或暂停IPO。

第二,政府喊话,发布稳定市场预期的声明,理性引导。

第三,降低交易税费。比如当前单边0.1%的印花税降至0.05%。

第四,鼓励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稳定投资者对公司发展的信心。

第五,打击做空投机,禁止裸卖空。

第六,政府资金入市,包括但不限于汇金增持金融股,汇金申购ETF,保险资金入市等。

一方面,政府通过暂停IPO、调整涨跌停板、调整印花税、在股市低迷时用更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来活跃市场、在股市高涨时动用各种手段打压市场过热等,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投资者,规避了系统性风险,但另一方面,这种长期的政策救市,并不能真正降低股灾的频率,还使市场养成了对政府救市的依赖性,改革势在必行。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