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星与大佬:关键先生李小龙

2019-12-1807:54:52香港明星与大佬:关键先生李小龙已关闭评论

赴美第11个年头时,李小龙忽然厌倦了美国生活。 华盛顿州立大学毕业后, 他开办过武馆、 客串过电视剧, 还在零星几部电影中担任无足轻重的角色。 总而言之, 他在美国发展并不顺利。

1970年,正值而立之年的李小龙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了回港拍片的意愿。他当时虽没有什么叫得响的作品, 但总归是好莱坞华人演员, 又有一身好功夫,加上童年时代出演电影攒下的人气跨, 还是引得香港众多电影公司疯抢。

李小龙唯独看中规模最大、 名头最响的 “邵氏兄弟” 。 他自恃身价, 提出“个人片酬1万”“制作经费不少于60 万” 等要求,吓退了那些财力薄弱的 小公司, 最后只剩嘉禾和“邵氏兄弟" 。

嘉禾本不抱太大希望, 它毕竟在资金上不是邵氏对手, 不料李小龙竟然和“邵氏兄弟” 谈崩了, 邹文怀趁机入手, 抓住了这棵 “摇钱树” 。

原来邵逸夫看走了眼, 并没有把李小龙当回事。

对李小龙提出的条件, 邵逸夫坚持按公司规矩办事, 与他签订长约, 支 付固定薪酬。 邵逸夫向来重视人才,正是在他操办下, “邵氏兄弟”TVB 才成为香港独一无二的 “明星梦工场” , 饶是如此, 原则性极强的他也不会为谁坏了规矩,以至被批“吝啬、 小气”。 实际上, 尊重规则、 遵守契约,本是基本的商业常识,邵逸夫不过是为了让公司运转更为有序、 高效, 但是,他却因此忽略了 “人的因素”。

在邵逸夫的头脑中, 演员、 导演、制片·.···所有人都在围绕“邵氏兄弟”运转,每个人都是 这台"商业机器” 工业化流水作业的一枚零件。 这种根深蒂固的认识, 始于好莱坞八大影业公司的制片厂制度

这 种制度下, 老板坐镇指挥, 制片人主导一切, 其余人员均是公司职员,付出劳动、 领取工资, 天经地义, 除此之外,无权要求更多。 这种过分 强调组织感和纪律性的“电影工厂” 模式,在将电影制造推入工业化轨道之后开始展现出自身固有的缺陷, 因它严重妨害了电影创意和个体才华的发挥, 逐渐被世界各大电影公司弃用。

邵氏旧臣李翰祥、 邹文怀的出走,正是对这种不合时宜的制度的预警, 但这似乎并未引起邵逸夫真正的重视。

成功者多有过度自信的倾向, 他们对赖以成功的既定模式深信不疑, 以至于错过一次又一次修正机会。 如果无 法顺应潮流, 突破局限, 他们必将面临市场的无情拷问, 并 付出应有的代价。 邵逸夫对制片厂制度的固执, 激走了一个个得力部下 ,现在又将错失一代巨星。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