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邵氏兄弟旗下新秀演员许冠文把一部自编的电影剧本拿给老板邵逸夫过目。
许冠文四弟许冠杰当时已是嘉禾签约艺人,许冠文希望像嘉禾那样, 与“邵氏兄弟” 五五分成, 被邵逸夫以剧本太差为由拒绝。 这时, 邹文怀不失时机地出现,将不得志的许冠文招致嘉禾麾下。
许冠文本是TVB 电视节目主持人,1972 年受李翰祥之邀, 主演了生平第一部影片《大军阀》而一炮走红。邹文怀看中许冠文出众的幽默感和搞笑才能,扶植他与许冠文创办许氏兄弟公司, 与嘉禾合作拍片。
1974年,许冠文自导自演的《鬼马双星》 上映, 以625万港币创下香港新的票房纪录。 耐人寻味的是, 这部为嘉禾赢得满堂彩的影片, 正是被邵逸夫拒绝的那个剧本。
邹文怀与邵逸夫最大的不同, 在于他慷慨大度、 善于妥协, 愿意放弃部分利益, 吸引人才加盟, 制造双赢局面。外界认为邵逸夫锱铢必较, 过于刻薄, 一再把原本属于他的人才拱手让给嘉禾。 但邹文怀并不认同 这种观点。 在他看来, 邵逸夫 “并不是真的刻薄",而是不肯放下姿态, 考虑一下员工的利益。
这实际上是邵逸夫坚守制片厂制度的体现。 这种制度给他带来如此巨大的成功,几乎垄断香港影业,强化了他的制度信仰,因而不可能为谁作出改变。
邹文怀是 作为挑战者出现的, 他没有邵逸夫的优势, 这便决定了他为了争取资源必须有所妥协。 作为制片厂制度的受害者而非受益者,邹文怀对“邵氏兄弟” 的弊端可以说了如指掌, 这一职业经历促使他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将演员、 导演 作为对等合作者, 而不是 仅供驱使的下属。
不过分地说, 邹文怀是洞悉人性,调配资源的高手。 如果说邵逸夫是一位崇尚规则和规模的工业家, 那么邹文怀就是一位鬼斧神工、 出奇制胜的战略家。 工业家不一定是好的战略家,但一流的战略家在生产上必定独树一帜。 嘉禾资金 少、人员少、 规模小, 一开始就遭遇邵氏阻击, 如此不利的背景下,居然节节走高, 风头日盛, 正是邹文怀的资源调度使然.
邹文怀以嘉禾为投资方、发行方,以卫星公司为制作方, 撬动电影产业链更加高效的运转。 如此一来, 嘉禾不必像“邵氏兄弟” 那样承担庞大的员工薪水开支, 当然也无须面对空档期产能闲置的压力, 因此摆脱了邵氏那种流水线作业的积弊,将释放出来的人力 和财力, 集中投入关键领域。
许冠文的走红即是这一战略的最 好证明。 在分红制度的激励下, 许冠文为嘉禾拍摄了大量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几乎每部都能刷新港片票房 纪录, 因而及时消弭了李小龙逝世对嘉禾造成的震荡。 此后,洪金宝、 成龙、 元彪、 徐克等人的归附, 更使嘉禾势力迅猛 壮大。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 嘉禾逐步取代“邵氏兄弟” 在香港影坛的王者地位。 到 1980 年邵逸夫接管 TVB, 邵氏影视帝国的天平上, “邵氏兄弟” 的势头一落千丈, 终于在1987年停产结业。
在此之前, 嘉禾与邵氏放下成见,合作拍摄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影片。 然而,邵逸夫与邹文怀之间的干戈恩怨却非一夕可解, 被借题发挥纷争多年。“邵氏兄弟”结业次年, 邵逸夫便与TVB合组大都会影业, 但演员阵容、 剧本质量根本无法与嘉禾相提并论, 只是保留一线残脉。
1998年,嘉禾租用20年之久的片场被港府收回, 邹文怀踌躇满志地竞标将军澳地块, 准备 打造新片场, 不料邵逸夫半路杀出, 联合六家香港电影公司抢先一步得手。
此前一年, 嘉禾联合创始人何冠昌去世,90岁高龄的邵逸夫再度打出“邵氏兄弟电影公司" 旗号, 大有卷土重来之意。 然而,将军澳地块搁置多年, 邵逸夫并不急于动工, 摆明是让邹文怀难做。
1999年,嘉禾因财务问题清盘重组,此后一蹶不振,最终于2008年被大陆商人伍克波收购险。 至此, 嘉禾易主, 邹文怀与邵逸夫的纷纭恩怨, 也因邹文怀的退出而烟消云散。
熟知邵逸夫、 邹文怀经历的张彻曾这样评价两人: “无邵逸夫的勤奋, 香港电影不能如此 '高速起飞', 形成继好莱坞之后的 '制造梦境的工场'; 无邹文怀的善于放权, 不能从工场解 脱而迅速建立独立制片人制度, 在工场衰落后, 香港电影就不免会有一个 时期处于低潮如美国、 日本。 两人先后相承, 维持了香港电影二十余年的繁荣局面, 不得不说是 “气运' 。
然而, “气运" 总有用尽的那一天, 不论他是邹文怀, 或者邵逸夫, 还是其他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