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 以方寸之地养育众多巨富,这些富商功成名就之后回馈乡梓, 在潮州留下诸多痕迹。 例如潮 州市韩江东岸, 就有一座风光旖旎的慧如公园, 还有一座异国情调十足的泰佛殿, 市区西马路有一座洁白宁静的慧如图书馆。捐资举办这些社会公益事业的是旅居泰国著名侨领、 实业家、 大慈善家谢慧如先生。
谢慧如出生于1913年,14岁时,他带着父亲给的一个 银元独身奔赴泰国。 他先是在一家潮州人开的店里当店员,4年后进了一家做粗杂纱布买卖的许裕合公司, 一干就是 10 年。在这期间, 他了解到了泰国 稻米的生产情况。28 岁时, 谢慧如开始独立创业, 开办了一家碾米厂。 因为诚实讲信用, 谢慧如的财产迅速积聚起来。
除了经营大米加工, 谢慧如还看中了 锡砂的开采。 在泰国当 时的出口贸易中, 大米占第一位, 柚木占第二位, 而第三位便是锡, 每年产量为9000 吨。他买了一艘二手的淘锡砂船, 连同原来的船长和工人一同雇下, 通过经营方针的调整, 这艘船很快就变成了谢慧如的一棵摇钱树。
1978年, 西方国家爆发石油危机。 谢慧如以原料产品为主的泰华集团公司也难逃危机的沉重打击, 公司损失巨大。 面对突变的形势, 谢慧如做出如下调整: 调整企业结构、 缩小企业规模、 回收集中资金、 发展重点企业。 靠着这种“过冬” 式的策略, 他相 信自己能安然渡过难关。 就在此时, 一位旧日老友因亏损严重找上门来,低价把自己工厂的大块土地转让给了谢慧如。消息一出, 接二连三有人来卖地给他。 虽然谢慧如自己的财务状况也不佳,但他仍然本着帮人的想法, 全部接受了他们的土地。 也许这就叫好人有好报, 谢慧如吃进的这一大片湄公河南岸的土地, 在后来竟价格暴涨, 单是靠这些地, 谢慧如就富可敌国。
有人说, 谢氏一生有两个阶段, 一是他的商人生涯, 这时期较长, 差不多五十多年; 二是他的社会活动家和大慈善家生涯。 谢慧如 信奉佛教,为泰国有名的居士。 其宗教方面的善举就有为泰国王世皇挽芭茵行宫 “天明殿” 捐善款; 出资向中国佛协购买大乘佛教经书清朝藏本,赠予普门报恩寺; 向中国国家领导人请求借佛指舍利到泰国展览等。
佛教在泰国也颇为盛行, 故而谢氏在泰国社会享有崇高地位。 泰国皇太后逝世后, 在泰华社会中, 只有谢慧如被恩准为泰国皇太后举行为期九天的中国式功德活动。 如此殊荣, 足见他在泰国的社会地位。
在泰国,谢慧如先生被称为泰华大慈善家, 有 “好心过谢慧如” 之说。 他常对人说, 自己并非泰华首富, 但总以“取之社会, 用之社会” 为宗旨。 他始终认为,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少财富, 而在于他给社会付出了多少。有人曾经问过谢慧如先生: "这些年用于造福社会的资金是多少?" 先生淡淡地说:“没算过。” “能为祖国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尽点绵力,乃是我多年的心愿。” 言谈中透出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
1986年10月,在阔别故国近60年后, 谢慧如应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之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在此后的10年, 他每次回国, 均 行善事, 各种捐 赠累计达 1亿元人民币。 谢慧如的捐 赠对象以家乡为多。例如1991年捐赠1000万港元兴建汕头谢慧如潮剧艺术中心,1992年至1994年两次分别捐赠1400万元人民币和1000万港元在潮州兴建慧如公园。
又如为教育基金捐款200万港元, 捐款100万元作为潮汕星河奖基金, 为汕头市技工学校捐款250万元建大楼, 捐资500万元兴建澄海海滨公园, 捐款一百万港元重建育智学校, 捐助官塘中学一百三十五万港元, 捐建潮州市体育馆二百万元, 谢慧如图书 馆三百万元, 奖励模范市民基金会三百万元, 潮州日 报社五百万元······按当时的货币交换价率折算, 他在潮州的捐资总额高达人民币6804万元。
不过,如果据此认为华人捐赠仅限于家乡, 这就有失偏颇了。 故乡是故国的具体体现,但没有故国的强盛也难有故乡的繁荣。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所以谢慧如的慈善之花, 也在其他地方 结果。1987年金秋时节,谢慧如携夫人及子女, 应中国人口 福利基金会会长邓颖超的邀请,回国参加相关的国庆活动。 他受聘出任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理事,向中国儿童福利基金会捐赠200万元人民币, 向中国抗震救灾委员会捐 赠300万港元。 为此,邓颖超在中南海的西花厅会见了谢慧如一行, 并称赞他是第一位国外理事,意义深远。
1991 年初夏, 我国华东、 华中发生百年罕见洪灾,18个省市均遭受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与此同时, 广东潮汕地区也受到强台风的袭击。 在这次救灾义捐中, 就款项数额而言, 泰国华侨华人的捐赠为世界各国华侨华人之最。 这次, 谢慧如捐 赠 100万港元, 起到带头作用。
谢慧如还十分关注内地文化事业。中国美术馆曾为上世纪50年代末北京的十大建筑之一。 为修缮这座展示美术作品的殿堂,谢慧如捐赠300万元人民币。 为表示谢意, 1992 年 5 月 30 日 ,中国美术馆举行谢慧如铜像落成揭幕仪式。 随后, 谢慧如访问天津时, 又向天津市政府捐赠150万港元,其中100万元为天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活动经费,50万元设立天津戏剧学校奖励基金。
此外,1993年6月间, 他还捐赠250万元人民币兴建成都市图书馆。谢慧如的善 行让我 们看到, 原来“我奉献, 我快乐” 不是一句诳语, 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目标。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谢氏在生前身后, 都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高度评价。
1996年5月,谢慧如去世,中泰两国媒体的悼文沉痛而洽当, 足以为这位慈祥的老人做一盖棺定论。 泰华报纸刊文: 德高望重的泰华大慈善家谢慧如老先生仁厚慈祥、 乐善好施、 造福社会、 惠益人群,名垂海内外。 中国国务院侨办主席廖晖通过使馆给谢氏夫人发的唁电中写道:谢老先生长期以来致力于泰国社会公益事业, 倾心服务于泰华社会, 为促进中泰友好作出了卓越贡献,先生精神将长留中泰两国人民心中。
谢氏有灵,当可欣慰。时光荏苒,到了2008年,他又荣登“改革开放30年华人慈善30人" 榜. 一个人做了好事, 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