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财务指标很多,如现金比率、流动比率、存贷款比率、不良贷款率、核心存款与总资产比率、贷款总额与总资产比率、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比率、流动资产与总资产比率、流动资产与易变负债比率、易变负债与总资产比率、存款增减变动额与存款平均余额比率、流动资产和可用头寸与未履约贷款承诺比率、证券市场价格与票面价格比率等。
1.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是指现金资产与银行存款的比率。鉴于现金资产具有最高的流动性,因此,这一比率越高,表明银行资产整体的流动性越强。但并非所有的现金资产都是可用的,只有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那部分现金资产才是可用的。现金资产具体包括3个方面:一是库存现金(包括纸币和硬币);二是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清算资金);三是存放在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款项(存放同业款项)。库存现金、存放中央银行清算资金、存放同业款项这3部分资产统称为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通常被称为商业银行的基础头寸。现金比率的计算公式为
现金比率=现金资产/银行存款
尽管各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现金比率保持在什么样的水平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可以做粗略的推算。因为商业银行保持现金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二是用于支付的超额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与法定存款准备率有关,而超额储备与备付率有关。因此,现金比率可视为法定存款准备率加备付率,即
现金比率=法定存款准备率+备付率
2016年,我国大型存款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为16.5%,对备付率没有严格的规定,由各商业银行决定,如中国建设银行规定其分支行的备付率保持在2% ~4%。一般情况下,大型商业银行的备付率比小银行的要低,如有些中小商业银行就将其备付率定在5%以上。
2.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式中,流动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可以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商业银行的流动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短期投资、存放同业款项、拆出资金等。
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商业银行的流动负债包括吸收的各项短期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应解汇款、应付利息、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其他应付款、应交税金等。
流动比率越高,表明该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好。很多国家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比率作了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下简称《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二十五。”
3.存贷款比率
存贷款比率是指商业银行的贷款与存款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存贷款比率=贷款余额/存款余额
这个指标是评判流动性的总指标,也是长期以来被商业银行运用较多的传统指标。贷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运用,也是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是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贷款对存款的比率越高,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就越差,风险程度越大,因为不具流动性的资产占用了更多的资金。反之,贷款对存款的比率较低,说明银行还有多余的头寸,既可以用稳定的存款来源发放新的贷款或进行投资,也可以应付客户提现的需求。一般来讲,商业银行在初级阶段该比率较低,随着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规模的扩大,该比率也不断上升。
此外,各商业银行不同的经营方针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该比率的大小,如强调进取的商业银行与非进取的商业银行相比,该比率较高,因为前者侧重于赢利性而后者更强调安全性。然而,存贷款比率并不能反映贷款与存款的结构差别,如贷款的质量和期限,所以用这个指标来衡量流动性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4.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贷款质量的指标,同时也是衡量流动性的指标,因为商业银行的资产中贷款所占比重最大,贷款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银行资产的安全,还影响商业银行的收益和声誉,因为谁也不愿意将钱存在没有保障的地方。事实表明,许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危机正是由存在大量不良贷款引起的。不良贷款率越高,流动性越差;反之,流动性越好。国际上将10%视为不良贷款率的警戒线。
5.核心存款与总资产比率
商业银行的存款按其稳定性可分为核心存款和非核心存款。核心存款是指那些相对来说较稳定的,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的存款,季度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其影响也较小,因此核心存款是商业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不过,一旦商业银行失去了信誉,核心存款也会流失。
非核心存款也称作易变存款,受利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旦经济环境变化产生对银行不利的影响,非核心存款往往会大量流失,然而此时也正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增加的时候,所以在测算流动性时,不能考虑这类存款。
核心存款和总资产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能力。一般而言,地区性的中小银行该比率较高,而大银行特别是国际性大银行这一比率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比小银行的要高,因此这个指标也存在局限性。不过对同类银行而言,该比率高的银行其流动性能力也相应较高。
6.贷款总额与总资产比率
贷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如果贷款不能在二级市场上转让,那么这类贷款就是银行所有资产中最不具备流动性的资产。通常,该比率较高,表明银行流动性较差,该比率较低则反映了银行具有很大的贷款潜力,满足新贷款需求的能力也较强。一般情况下,该比率随银行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大银行的比率高于中小银行的比率。由于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忽略了其他资产,特别是流动性资产的性质,因此该项指标往往不能准确地衡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而且该指标没有考虑贷款本身所具备的流动性。
贷款能从以下两方面提供流动性:①按协议定期偿付的利息和本金本身就提供了流动性;②某些贷款经过处理之后也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转让,从而提供流动性。由于呆账风险和二级市场转让的不确定性,贷款所能提供的流动性较难估算。
7.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比率
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率是一种传统的衡量银行流动性的指标。后来人们发现易变存款不能作为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所以就用核心存款来代替总存款。其相关公式为
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贷款总额/核心存款
此比率越小,商业银行存储的流动性就越高,相对来说,流动性风险也就越小。
一般来说,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随银行规模扩大而增加,某些大银行的此比率甚至大于1。这是因为对于大银行来说,核心存款与总资产的比率较低,而单位资产的贷款额又比中小银行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一定比中小银行的大,因为大银行更容易在金融市场上以合理的成本筹措到资金,满足其流动性的需求。
8.流动资产与总资产比率
流动资产是指那些投资期在一年以内,信誉好、易变现的资产。这种资产一遇需要,马上就能以合理的价格转换成现金。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越高,银行储备的流动性就越高,应付潜在的流动性需求的能力也就越强。但是对于大银行来说,因为它能容易地以合理的价格筹措资金,因此不必要存储太多的流动性,所以商业银行的规模越大,该比率越小。
9.流动资产与易变负债比率
易变性负债是指那些不稳定的,易受利率、汇率、股价指数等经济因素影响而变动的资金来源,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国外存款,以及我国的定活两便存款、证券账户上的存款等。当市场利率或其他投资工具的价格发生对商业银行不利的变动时,这部分资金来源容易流失。
流动性资产与易变性负债的比率反映了当市场利率或其他投资工具的价格发生对银行不利的变动时,银行所能承受的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该比率大,说明商业银行应对潜在流动性需求的能力强;该比率小,则说明商业银行应对潜在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弱。
10.易变负债与总资产比率
易变负债和总资产的比率衡量了一个商业银行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易变负债获得所需资金。通常情况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该比率越大,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也越大。
11.存款增减变动额与存款平均余额比率
此比率在不同的经济周期是不同的,但对于每一家商业银行来说,存款的增减变动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具有一定稳定性和规律性,如果出现异常变化,就要引起重视。例如,某周或某月该比率急剧下降,说明存款大量流出;如果将此比率的下降幅度与历史同期相比差异较大,则表明流动性风险增大。在经济环境变动较大或投资偏好出现较大变化时,该比率就不能正确反映和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12.流动资产和可用头寸与未履约贷款承诺比率
此比率可衡量商业银行是否能满足未履约承诺所需的流动性需求。如果流动性资产与可用头寸之和大于未履约贷款承诺,说明商业银行可满足已承诺的潜在的贷款需求;如果流动性资产与可用头寸之和小于未履约贷款承诺,表明商业银行现有的流动性不能满足已承诺的贷款需求,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较大。该比率越大,说明商业银行应对潜在贷款需求的能力越大;该比率越小,说明商业银行应对潜在贷款需求的能力越小。
因为没有考虑商业银行可以从其他途径获取流动性的便利程度和成本,所以该比率在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时,也有局限性。
13.证券市场价格与票面价格比率
商业银行通常持有一定比例的证券,以维持其流动性,证券的市场价格影响着其流动性。证券的市场价格与票面价格的比率也是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指标。
上面讨论了13个关于流动性的指标,这些指标都是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的有关项目来衡量流动性的。它们的共同缺陷在于都是存量指标而不是流量指标,都没有考虑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获得流动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