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1949年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首先接管了官僚资本的保险公司,并批准了一部分私营保险公司复业。
当时登记复业的有104家,其中华商保险公司43家,外商保险公司41家。1949年10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它标志着新中国以国有保险业为主导的保险市场的建立,揭开了我国保险业新的一页。
1949—1958年的10年中,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陆续开办了火灾保险,企业和国家机关财产保险,货物运输和运输工具保险,铁路、轮船、飞机和飞机旅客意外伤害保险,农业保险等业务,共收保险费16亿元,支付赔款3.8亿元,拨付防灾费用2300多万元,上缴国库5亿元,保险公司积累公积金4亿元,在发挥经济补偿职能、安定人民生活、积累建设资金、防灾防损、促进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受当时社会经济和政策的影响,1959年,国内保险业务全部停办。1
964年,部分地区曾一度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但1966—1976年,保险公司被当作“剥削公司”,被彻底“砸烂”,当时全国从事保险业的专业人员一度仅剩9人。1979年,新中国保险业获得新生,该年4月,国务院同意逐步恢复保险业务。1980年2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全面恢复了停办20余年(1959—1980年)的国内保险业务。此后,我国保险业便逐渐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其间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把我国保险业推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1984年,中国唯一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以独立法人的资格开展业务。1986年,中国第一家区域性保险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后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保险公司)获准成立;1988年3月,股份制的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成立;1991年4月,交通银行全额投资组建的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综合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在上海成立。这三家公司的成立打破了中国保险市场的垄断格局,标志着市场竞争机制开始进入保险市场。
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华、泰康和华泰等全国性股份保险公司以及天安、大众、永安、华安等区域性股份保险公司先后成立。1996年,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的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分设。平安、太平洋等中资公司也逐步实行产、寿险分开经营。2002年10月18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保险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由一个地区性保险公司转变成全国性保险公司。随后,中国保险市场进入市场主体迅速膨胀时期,承保能力不断增强。
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颁布了《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之后,美国友邦保险公司、日本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作为首批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标志着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国际保险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被引入中国市场,推进了中国保险市场国际化的进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前,在中国保险市场营业的有8家境外保险公司的13家子公司和7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外资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2002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先后批准了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美国信诺保险公司、英国标准人寿保险公司、美国利宝互助保险公司和日本财产保险公司等进入中国市场筹建营业性机构。
此外,美国ACE集团参股华泰,拥有22.13%的股权;荷兰国际集团与北京首创集团宣布在大连成立首创安泰人寿保险公司;汇丰集团参股平安保险;美国友邦保险在北京设立分公司;等等。自加入WTO以来,外资保险公司从规模和地域上都得到极大发展,中国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