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5月25日,上海华商义和公司保险行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它打破了外国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完全垄断的局面,标志着中国民族保险业的起步。
1875年12月,在李鸿章的倡议下,由官督商办的招商轮船局集股资20万两白银在上海创办了保险招商局。
1876年和1878年,招商局又先后设立“仁和保险公司”和“济和保险公司”,后来两家公司合并为“仁济和保险公司”,该公司专门承保船舶、货栈以及货物运输的保险业务。
这是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初期最具影响力的保险公司。
20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民族资本的保险业随之兴起。20世纪20年代,由“交通”“金城”“国华”“大陆”等银行共同投资开办了太平保险公司,主营水险业务,兼营寿险业务。
中国的银行资本相继投资于保险业,安平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公司、中国农业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等相继设立,到1937年,华商保险公司便发展到了40家。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的官僚资本也开始渗入保险业。
1935年10月,由中央银行拨资500万元成立了中央信托局保险部。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在中国保险市场上,外国保险公司以美国的美亚保险公司最大,主要经营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业务;本国保险公司以中国保险公司、中央信托局保险部的实力较强。
这一阶段,上海一直是中国保险的中心,到1949年5月,上海约有中外保险公司400家,其中华商保险公司12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