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并购:行政+市场

2019-12-1712:42:17钢铁业并购:行政+市场已关闭评论

行业低迷危与机

钢铁企业的重组序幕,在2008年初就已拉开。

当年3月,由山东济钢集团有限公司和莱钢集团有限公司合并组建的山东钢铁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随后,中国几大钢铁集团都加入到重组并购行列中。

2008年6月,河北一北一南的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河北省政府的“撮合”下“闪婚”,组成了中国最大的钢铁集团一一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同时,上海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与广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韶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重组,成立广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9月,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重组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成立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上述并购,都是在中国钢铁业红红火火的2008年上半年完成的。在需求旺盛、钢材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钢铁企业并无意与他人重组。 所以,这一系列重组背后都由“看得见的手”的干预,大多采用政府资产无偿划拨、并购方增资入股、合作开发新项目等方式完成。

进入2008年下半年后,钢铁行业由热转凉,出现行业性亏损。2008年11月4日,钢铁行业成为了A股市场中唯一一个整体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下称“破净”)的板块。 进人12月,国内钢铁板块中,仍有十余家上市公司处于破净状态,就连宝钢股份这样的钢铁巨头,其股价也一直处于破净的尴尬境地。根据中信证券的数据,当时上市公司中钢铁板块的平均市盈率不到6倍,接近1995年和2005年低点,处于历史底部区域。

中国钢铁业至此真正迎来了兼并重组的良机。 与过去在国资委和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式的重组不同,未来的钢铁业并购更倚重市场的力量,企业在赢利能力下降、面临现金流压力、环保要求不达标的情况下,主动寻求与资源有保障、技术装备先进、市场稳固的企业重组。

例如,位于江苏张家港的中国最大民营钢铁企业沙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2008年下半年钢价大跌之后,常常有生存困难的中小钢企主动请求其前往收购,开出的价格不及景气时的一半,甚至近乎白送。

但在中国,市场想要完全发挥作用,还需要绕过层层阻碍。

首先,钢企都是地方的支柱型企业,也是利税大户。 兰格钢铁分析师周晓明说:“如果兼并重组,势必会涉及地方的复杂利益。 钢企也都分属于地方省市,利税也是交到地方,如果与央业重组,这部分利益就没有了。”更何况国内企业的兼并重组,绝大多数属于资产无偿划拨,部分税收要转移到母公司所在地,即使对当地政府给予补偿,仍然低于重组之前当地政府原有的收益水平。 尤其是每个钢企都制订了宏伟的发展规划,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逐年增大,而重组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补偿一般只考虑现状,未涉及将来。

如果国家要加快重组步伐,怎样打破省市,地区界限?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 有识之士呼吁:“希望国家能够出台相应的鼓励和支持政策,政策上有所优惠,财政上有所支持,并且对企业的联合重组制定一系列标准。

另外,涉及利益冲突问题,可能需要强制力进行整合。 中国的钢企整合要采取市场加政府的双重领导和管控支撑。”

除了税收,还有一个难点一所有权归属。 中国各地都有钢企,但在钢铁企业的整合过程中,如果这种利益和产权归属处理不好,不但不能优势互补、做大做强,反而会后患无穷。

“如果整合,人员怎么分流?”周晓明说,“有些地方钢企本身就不想重组。”

“从高层看,有地方政府的财税利益;从低层看,钢铁企业本身可能是当地的龙头,有各种优惠政策,并购后就成了央企的分公司、子公司;微观上,管理人员的变迁和人员的分流,低产能、低效能的部分就会被砍掉,会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对重组产生很大的冲突。”周晓明补充说。

央企有自己的布局,地方国资也一样。 然而,中国要打造巨头企业,必然要在一系列的利益博弈中找到平衡点。

一百多年中,美国、日本、欧洲有四次并购大潮,形成了一些钢铁巨头。

业内分析师普遍强调“美国摩根和印度米塔尔的借鉴意义”。19世纪末,美国钢铁企业采取的也是松散联盟,但以失败告终。 摩根通过大并购组建钢铁公司,进行了资金运营,把松散联盟变成了紧密联合的钢铁企业。 所以,资产重组成为了海外钢铁业联合重组的途径。

全球钢铁巨头米塔尔在实施全球化钢铁并购战略时曾坦言:“我们追求的不是规模,而是利润。”或许,中国的钢企可以以米塔尔为对标企业。 米塔尔的特点是持续并购,中国的并购断断续续持续了十年,但效果却并不理想。

目前,国内的钢铁企业也在慢慢建立资产纽带的链接,不应仅仅停留在松散联盟层次上,可以借鉴米塔尔的手段和思路,真正把并购进行到底,不断调整战略和思路,才能打造钢铁强国。 钢铁业要求规模大,因此并购并非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就形成,要突破一个个瓶颈。

而在这一轮省内重组后,下一轮又会是什么?这一轮的博弈是否只是在给他人做嫁衣?

虽然省内重组对央企重组造成了阻力,打乱了一些央企的布局,但从长远看对国家的产业布局是有利的。 从整个国家钢铁重组的趋势和目标看,需要打造的是国际竞争力的巨头,要整合的资源非常多。 从目前情况看,有些钢企在地方进行了重组后,可能进行二次重组,把地方资源再拉人到打造钢铁巨头的框架中去,因此,地方钢铁的重组可能给打造巨头企业奠定一定的基础。如果某个中央企业比较有实力,可以作为重组的核心,地方钢铁企业重组后的企业并入。

地方重组多是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钢企的效益都未达到最优的程度,如果钢铁业整体发展,对国家和地方的经济都是一种推动。

而且通过行业整合、资源调配,中国整个钢铁行业得到了发展,地方资源只是被整合,进行统一规划发展,可能企业还是在地方,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和地方在税收上有一定的分配。 可能不是从钢企本身得到利益,利益有可能源于钢铁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因为它是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 并购重组需要一定的时间,从短期讲可能对地方利益有伤害,长远讲这种整合趋势非常有利。 地方政府本身也应该从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结合考虑,或者从最优化角度来考虑重组规划。

“二次重组”或许是一条出路。这也意味着,目前在这场地方与央企利益博弈中一度受阻的央企将成为最后赢家。

周晓明说,未来中国将形成几个超级钢铁集团:华东以宝钢为核心,东北以鞍钢为核心,华南以武钢为核心,华北以首钢、河北钢铁为核心,另外还有攀钢等一些特钢企业。

目前的重组以整合省内资源为主,但省内资源有限,如果想打造世界巨头,跨省市、跨地区的重组是必然的,如果有了突破省、市界限的大规模重组,也能重新提升中国钢铁产业特在世界上竞争力和商务谈判的筹码。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