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成长的沙钢
“在全行业集体低迷的背景下,他却演绎着乡镇企业变身500强的传奇。他有草根的韧性,钢铁的坚强。 他用34年的锤炼告诉人们:光荣是怎样炼成的。”2009年12月23日,在被誉为中国经济风向标的“CCTV 年度经济人物”颁奖现场,评选委员会在给获奖者-江苏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 而如果注意到获奖名单中,同样赫然在列的俞敏洪、曹国伟、李书福、徐留平时,这也许能够更加清晰地表明这是沈文荣不一般的2009年。
这一年,在国有钢铁公司掌握话语权的中国,民营背景的沙钢却出人意料地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企业500强第35位,民企第一位,钢企第三位,《财富》全球500强第444位,且是唯一一家上榜的中国内地民企。
作为2009年中国唯一一家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沙钢集团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它的前身只是一个小轧钢车间,隶属于沙洲县(现张家港市)锦丰轧花剥绒厂。更让人惊奇的是,如今资产达到1100亿元、年产钢能力超过3000万吨、年营业收人超过1400亿元的沙钢集团仍然不是上市公司,尽管它已经准备重组一家ST公司、注入部分资产,以达到部分上市的目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公司还没有从中国证券市场上筹过一分钱。
换言之,沙钢集团今天的规模完全是依赖自有资金滚动发展而来的。正是因为没有外部融资,沙钢有非常强的成本意识,其他钢铁企业需要投资1500亿的产能,沙钢只需要投资700亿。 尽管2008年遇到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但沙钢既没有减产,也没有裁员或者降薪,这也充分体现了沙钢的竞争优势。
而沈文荣,这个沙钢的掌舵者,也在这一年成功登顶《新财富》中国富豪榜,成为七年来唯一一个出自制造业的首富。这一年,沈文荣似乎颇有“一飞冲天”的快感。但其实,为了这一天,沈文荣已经领导沙钢奋斗了超过20年。而这20几年,才是真正的传奇所在。
沙钢的前身只是一个小轧钢车间,隶属于沙洲县(现张家港市)锦丰轧花剥绒厂,40年间,沈文荣在这里打造了一个面积10余平方公里的钢铁王国,在这里,沈文荣是绝对的权威,“沙钢只有一个老板,就是沈老板。”沈的一名下属说。
沈文荣的成长历程浸透了他这辈人的艰辛和不易。 他幼年家贫,父亲早逝,兄妹6人和母亲住在三间茅草房。1968年,他从省属中专一一江苏省沙洲县(张家港市的前身)锦丰棉花加工学校毕业后,进入锦丰轧花厂。从钳工做起,历任钳工组组长、班长,机修车间副主任、主任,厂团支部书记、厂党总支书记、厂党委副书记。1983年,在钢铁厂正式与母厂轧花厂分开的当口,曾经参与轧钢车间建设的沈文荣出任钢铁厂副厂长和党委副书记,第二年7月21日,他被沙洲县委扶正,接替老厂长张耀生。
事实上,沙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75年。 当时的沙洲县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 要发展工业必须要有钢铁,但在计划经济下,统配钢材少得可怜,县里于是提出让长江边上的锦丰轧花厂搞钢铁,因为它是县办集体企业里面厂房面积最大的。
时任厂长张耀生用东挪西借来的45万元买了一批二手设备,以原始的作坊作法生产出了第一批钢材。 由于计划经济造成的短缺,尽管设备原始,早期的沙钢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到1983年,沙钢年产量还不到1万吨,有小圆钢、小螺纹钢、小角钢等七八种产品。 而整个苏南大地上到处是类似沙钢这样的小钢厂。
如同那个时代崛起的诸多草根创业家一样,沈文荣热爱冒险,敢想敢干。幸运的是他还有着惊人的市场本能。1984年,甫一上台的沈就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收缩产品线,将当时大企业不屑一顾而小企业又无法上规模的窗框钢作为主导产品,到1988年,沙钢已经建立起4条窗框钢专业化生产线,窗框钢产量达到13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当时窗框钢的价格,沙钢说一声,没有还价的”。
1988年底,沙钢已经积累了1亿多资金,当时业界传言其可以“坐吃十年”。沈却只想着扩大产能,他看中了一条英国流水线,没有太多思考就把可以“坐吃十年”的家底都砸了进去。这一年,他从地球另一端的英国比兹顿钢厂买下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生产螺纹钢。
全体大会上,在众人狐疑的目光中,他只是大手一挥,豪迈地说“就是设备买来了运行不了,也要放在那里办成个展览馆,我自己在门口买票,5分钱一张,让同行都来学习沈文荣的教训”。1992年投产后不久,适逢邓小平南方讲话,全国迎来了基础建设的高潮,“投资3亿的75吨项目不到3年就全赚回来了”。
1993年,沈文荣投资13亿引进了最新的短流程设备,从德国引进90吨超高功率竖式电炉,从瑞士引进了六机六连铸机,从美国引进了全连续高速线材轧机,最后让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了所有电器设备和自动控制设备,建成了号称“亚洲第一炉”的90 吨电炉。
1997年,沙钢决定与浦项制铁投资合作不锈钢板项目。为了拿到批文,沈文荣七次进京。一次,他去冶金工业部汇报,不料部长去了海南,沈文荣立即坐飞机追到海口,可部长又下了铁矿,他又连夜赶五百里路追到矿上,终于换来批示:下不为例。
2001年,沙钢完成企业改制,国有股逐渐退出。 关于这个问题,张家港市的领导之间意见并不统一,有的要保留30%,有的则认为只保留20%,之后折中保留了25%;到2004年,这部分股份由沙钢管理层回购,据说沈为此从银行贷了款。
2001年,在国家“十五”计划钢铁限产的当口,沈文荣却“一反常理”,决定购头“凤凰”,逆流上650万ゅ板材项目。沙钢终于跑赢了时间,该项目在宏观调控之前获得了全部合法手续,而且因为是分期投产,宏观调控发力时一半设备已经投产,还有一半进入收尾阶段,“如果当时全部是半截子工程,肯定不行”。回忆起来,副总裁赵洪林现在心有余悸。 而与沙钢合资生产不锈钢的韩国浦项制铁的老板这样评价沈文荣:“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他像张飞,但是到后来发现他和诸葛亮有得一比。”
“一个企业要学会享受这个时代给你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这一点上,沙钢都把握住了。”兰格钢铁公司专家马中普如是说。
沈老板-这个钢铁王国的缔造者看上去既简单又复杂。 尽管是出生在江南水乡,沈在外人眼中却像个北方大汉。“高兴起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拍你肩膀一巴掌,感觉如同遭了一记铁砂掌。”沙钢的一位副总笑着说。
而这位“中国首富”至今保持着苦行僧式的生活,财富对他似乎没有明显的意义。 他在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办公大楼里办公,和老伴住在工厂附近一间70平米的旧房中,地上连瓷砖也没铺,保留着用洗脸水冲马桶的习惯。他有一辆好车,是价值数百万的迈巴赫,但很少用。不是重要场合,穿着也很随意。有一次,《中国企业家》记者在沙钢餐厅见到他,看到他上身套着件皱巴巴的西装,里面是件仿羊皮的坎肩,脚下蹬着双旅游鞋,全部行头加起来不会超过200元。他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爱好就是去工厂转转。
沈文荣是公认的“工作狂”,他将所有的心力扑在建造他的“钢铁王国”上,并乐此不疲。尽管他在1988年就开始进入了张家港市政协,后来长期担任张家港市政协主席,乃至于在1995年官居张家港市委副书记,他仍然认为仕途是副业而已。1996年之后,他又一心一意地做回他的钢铁生意,只是保留了全国人大代表的参政权利。他每天办公一直都是在沙钢。
而在他的妻子陈红华眼里,沈文荣只是个不折不扣的病人。气管炎、高血压、高血脂、痛风病,“才60多岁的人,心脏功能已经老化到了70岁,都是积劳成疾累出来的”。 他的妻子心疼地向外人抱怨。更不用说这个“工作狂”会有什么生活情调,沙钢内部有一个段子,某次沈文荣去法国谈生意,对方安排参观当地景点。 但一坐上游览车,刚才还在谈判桌前生龙活虎的沈文荣没一会就头一歪睡着了。
或许,不修边幅,性情暴烈,具有钢铁般的意志,有着鹰隼一样的市场敏感,像国王和独裁者一样向他的下属发号施令。 这是一个比较准确的沈文荣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