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蛛网理论指的是运用弹性理论来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个周期产量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蛛网理论指出:当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的时候,经济中便会出现一种周期性波动。例如,当某一产品在第一期的市场销售中供小于求时,价格就会上涨,第二期必然会增加生产。而第二期产量的增加会导致价格下降,所以第三期产量又会减少,这样又再次引起了价格上涨。
举例说明
某网络媒体曾有一则消息:
2004年冬天,大白菜取得了丰收。当时,河北固安的白菜收购价低到了1分钱一斤,许多白菜烂在地里没人要,甚至出现了用白菜喂羊、喂鹅的现象。那时,北京新发地大白菜的批发价是7分钱一斤,最低是4分钱一斤,创下了六七年以来的最低价。这样一来,许多农民都不敢种白菜了,产量的减少使得2005年的白菜价格一路飞涨。看到这种现象,农民在2006年又大量种植白菜,结果,再次发生了白菜价格走低的情景。
这种现象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所导致的。因为,农产品的储存时间通常都很短,这就使农民在进行市场交易的时候处于劣势。许多消费者会想:反正你急着卖出去,不然就会坏掉。你对交易的要求比我迫切。所以,他们会压低价格。而此时,如果是处于供给量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农民实现交易的要求便会更加迫切,价格也就会被压得更低。
经济学家们把农产品频频陷入丰产却不增收的怪圈现象叫做“丰收悖论”。它是指农民在丰收年获得的收入比平常年甚至歉收年还要低的一种矛盾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及生产周期长。
这种现象说明市场经济并非十全十美,它调节经济的自发性与滞后性就是其内在缺陷,而蛛网理论恰恰揭示了这一点。
学习启示
从蛛网型波动中,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启示:不能让农民单独面向市场。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做出正确的市场预测,也无法控制市场并承担起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农民就像是一叶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扁舟,单独去闯市场恐怕是凶多吉少。
蛛网理论出现的现实背景是西方农民的一些经历。那么,他们是如何从“蛛网”中走出去的呢。
在美国,种植柑橘的农民就曾有过上述痛苦经历。因柑橘的生产具有周期性,且需要一定的储藏费用,所以,每当柑橘欠收时,农民会高兴;柑橘丰收时,农民却烦恼。由于他们掌握不了价格的变化,因此被类似山峰一样的价格波动折磨得头昏脑胀。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他们终日冥思苦想,寻找出路。最后,有人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法,组建了一个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即新奇士协会。
新奇士协会与以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不同,它是由农民自己组建的销售组织。
果农将柑橘卖给协会,由协会去面对市场。新奇士协会控制了供给,在市场上也就有了发言权。当供大于求时,协会可以通过控制供给来控制价格,进而减少农民损失。同时,它也为农民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及实用的技术。
除此之外,协会还做了许多农民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例如注册柑橘的“新奇士”商标、组织产品出口、对产品进行储藏、加工、宣传及调节供给等。
这些做法稳定了供给,平衡了市场力量,从而使柑橘的价格保持相对稳定。如此一来,农民种植柑橘的积极性自然有所提高。同时,良好的销售业绩也保障了农民的收入和利益。
由此可见,要想让农民走出这种蛛网理论的局限,并不能光靠其自身力量,在农民和市场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中介组织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