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面不到20平方米,墙边有一排小椅子,每个椅子前的地上放着一个脚踏板,各式擦鞋修鞋的工具一应俱全。靠里的墙边还放着一个简单但不失精致的接待桌椅。2005年12月,“秘密筹划”一个月,成都某名牌高校的2名研究生联络本校和另一高校的3名本科生,在新光华村附近开起了他们自称为“国内第一家由在校研究生开设的擦鞋店”。
依靠自己的“第一家在校研究生开设”的金字招牌,擦鞋店开业头一天就赚了300多元。
擦鞋店开业起,市民的质疑声就未断过。西南财大一位老教授获悉原委后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们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当中还有读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应该说是非常专业了,擦鞋的活谁都能干,你们这不是大材小用么?对你们的举动我不反对,但我不理解。”还有一些市民更是尖锐地指出,这样做太影响平时的上课,把钻研功课及其他的正事都耽搁了,实在不能理解。
有一个疑问在人们脑中,校园兼职到底该不该呢?暂且抛开人们的激烈争议,设想以经济学的眼光,该如何看待这件事情——这依然是要涉及“机会成本”的概念。
在用机会成本加以分析之前,还要探讨一下读研究生和开擦鞋店之间的共性。说出来可能人们还不相信,依据当前的形势,上学和开店都是典型的风险投资行为,而且前者的风险还要高过后者。就投资成本而言,上大学的投入明显比开擦鞋店要高。按常理推断,“研究生擦鞋店”的注册资本在三四万元,而现在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平均成本就超过一万元,据统计我国七个壮劳力也供养不起一名大学生。就投资收益而言,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几乎成了难关,而且是一年比一年难。甚至在浙江、江西等地,有的毕业生已经开始寻求“零工资”就业。与之相比较,开个擦鞋店的收益倒显得稳定得多。
机会成本广泛存在于生活当中。对于个人而言,机会成本往往是我们作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东西,而且常常要比我们预想中的还多。以读研究生为例,现在的学校收费都普遍偏高,那么,你一年的学费、书本费和生活费之和是不是就是入校成本呢?当然不是,还不仅这些。在选择大学的时候,其实机会成本已经产生。
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必须包括用于学习的时间的机会成本。如果将这些学习时间用于工作,那么它们也必然将是一笔收入,只是你不得不放弃了。这样,就会发现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实际的花销”再加上“放弃的收入”,如果你在读研前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我们就会发现你读研的机会成本将变得更大。
就成本而言,上大学的投入比开擦鞋店大。虽然新闻报道没有披露“研究生擦鞋店”的注册资本是多少,但按常理推断,大约不会超过4万元,而上大学就贵得多了。尽管教育部门一再表示从来没说过“教育产业化”,但现实中高校的确是把高等教育当“产业”办了。
被放弃的人也不要沮丧,如果没能上大学就把别人上大学的时间用去做生意,比如在义乌就有很多当年高考失利的学生在高考后就开始做生意。如果工作顺利,当年的同学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那个没上大学的人就已经是老板了。
再回到前面所说的“研究生擦鞋”的案例当中,如果将读书与擦鞋两者的机会成本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研究生们牺牲部分学习时间用于擦鞋,其实是一种理性的经济选择。对于他们来说,放弃擦鞋的机会成本比放弃读书的机会成本更大。因此,他们的行为并不难理解,不应该遭到人们太多的非议。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其实还涉及另外一种机会成本,即本文中已经提到的情感和观念的选择。相信从长远来看,研究生对于学问的价值认同还是要高于擦鞋的,所以,他们是不会把读书的时间完全用于开擦鞋店的,他们需要的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