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斐然的年轻学者
萨缪尔森在哈佛大学就读期间就已经是美国年轻一代经济学家中的佼佼者。这时他已发表了三篇有关消费者选择和两篇有关国际贸易的重要文章,并忙于写作毕业论文。1941年他的名为《经济理论的实用意义》的毕业论文被评定为哈佛大学成绩最优异的一篇。该毕业论文经过修改,更名为《经济分析的基础》并于1947年公开出版。该书直到现在仍被认为是对数理经济学的一大贡献。同年,他又获得了第一届约翰·贝茨·克拉克奖。该奖规定授予年龄在40岁以下,出版了最优秀著作的年轻经济学家。以后,他担任过教员经济学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和国际经济学会会长等职务。
在哈佛学习期间,萨缪尔森曾受教于汉森、熊彼特和里昂惕夫等人,这时正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最有影响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问世的时候。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站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立场上,抨击了当时占据统治地位、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有关资本主义通过自由竞争可以自行调节,以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的论点,主张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干预经济活动,提高有效需求,来缓解失业问题。被誉为美国凯恩斯的汉森,首先在他的财政政策讨论课上介绍凯恩斯的论点。1941年汉森出版了《财政政策和商业循环》一书,全面赞同凯恩斯的理论,并提出补偿性财政政策作为稳定就业的手段。萨缪尔森为该书编写了数学附录。在汉森的影响下,萨缪尔森和托平等人成为凯恩斯的信奉者和鼓吹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萨缪尔森、耶鲁大学的托平和明尼苏达大学的海勒是美国凯恩斯学派的中坚人物,而萨缪尔森把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和新古典理论联系在一起,形成所谓的新古典综合理论,或凯恩斯以后的新古典综合理论,又称现代混合经济的“新经济学”。
萨缪尔森一向主张用数学分析作工具,来解释和研究经济问题。他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中指出,借助于数学分析就能看见肉眼所不能看见的各个方面,同时指出由于将数学应用到经济学中,因此在过去的30年中,正当他自己作为学者时,经济学远过运筹学和经营经济学,使得最精心制作的一些经济分析工具运用到公共机构和私营企业中去。
应用数学来分析经济问题并不是萨缪尔森最先提出来的。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边际学派和数理经济学派,就是应用了数学符号和数学方法来表述和论证经济现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马歇尔和凯恩斯也经常利用数学公式来表明经济关系。但是萨缪尔森应用数学的目的和马歇尔的有很大的区别:马歇尔反对过分的演绎推理,认为它脱离实际而失去意义,因此把数学看成是经济学中占第二位的组成部分,告诫经济学家不要浪费时间把文字的命题用数学方式表达出来。
萨缪尔森在这方面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他认为在经济分析中数学不仅仅是用来澄清字句上的论点,而且可以显示出只凭直观所看不到的经济理论的各个方面。如果一个经济行为,例如一家厂商追求最大利润的行为,认定是一个数学问题时,那么就可以用数学表达式,并且通过对这种数学表述的研究推导出重要的定理。萨缪尔森的重要著作《经济分析基础》就是从古典数学方法和物理学的概念来论证和创立经济理论或定理的。有的西方经济学家指出,萨缪尔森用数学工具来检验传统经济分析的可靠性是他的主要成就。有些经济思想史家认为他首先是个数理经济学家,在数理经济学方面做出了贡献。由于萨缪尔森扩大了数学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目前在西方经济学中应用数学的范围愈来愈广泛。我们认为这样做虽然有它的必要性,但是,如果纯粹以数学的推演来启迪经济的分析,不管建立起来的模型是如何地“美丽”,其实用价值却很值得怀疑。
萨缪尔森在《经济分析基础》和授奖仪式上的演说《分析经济学中的最大值原理》等文章中认为,大多数的经济问题都和某一个变量(福利、成本、利润等)达到最大极限或实现最小极限有关,这种极大、极小的特性正可以进行数学分析。他对生产经济学、国际贸易、消费者行为、公共财政和收入分配等不同的经济理论领域,都用数学上求极大、极小值的方法加以分析推导,并认为极大、极小量的实现就是均衡状态的确立,也是在对立的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时所产生的静止状态。例如,在生产经济学中,利用求极大、极小的方法推论出实现最大利润和最小成本的条件。不论是在纯粹竞争还是不纯粹竞争下,一般情况下,如果厂商要实现最大利润则其内部均衡的条件如下。(1)在生产任何产品时,生产要素必定配合得使总成本最小。由此得出两个定理:①投放在每一用途上的最后一美元的边际生产力必须相等;②每一生产要素的价格必须和它的边际物质生产力成正比例。(2)最小总成本确定以后,产量必须选择得能使净收益达到最大值。这意味着:①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②每一生产要素的边际价值生产力等于它的价格(边际价值生产力是边际收益和边际物质生产力的乘积);③总成本不能超过总收益。如果外部条件是允许自由进入一个市场,那么需求曲线必须切于平均成本曲线,以达到在完全竞争情况下的最低的平均成本。通过这些推导,萨缪尔森用数学方法验证了微观经济学的最大利润原则。
萨缪尔森对于均衡状态的数理考察应用了比较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分析方法。他认为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就是“考察一个经济体系从一个均衡状态到另一个均衡状态的变动,而不考虑在其调整中的变化过程”。例如,当考察商品价格及其需求之间的函数关系时,总是假定消费者的爱好、收入,其他有关商品的价格和对未来的预期等都是固定不变的,在这些假定下,一种商品价格上涨,需求量就要减少;价格下跌,需求量就会增加。这种分析方法就纯粹是静态分析方法。如果引入预期变化的因素后,价格上涨时,需求量就不一定必然减少。因为在价格上涨时,如果消费者预计短期内商品价格会继续上涨,则消费者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现期的需求。这就是说在预期因素的影响下,需求曲线将移到右上方。这种从一种均衡状态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变化,就是比较静态分析的对象。如果消费者都预计的是一定水平的较高物价全固定不变,那么静态分析就将起作用。但是萨缪尔森认为,比较静态分析不讨论怎样从原有的均衡状态过渡到新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即动态调整过程),只涉及对于讨论中的最后的静态均衡水平的影响,而动态分析本身则通过确定各个时点上的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给出真实过程的描绘。沿着这个过程,一个经济体系从这一比较静态水平走向另一个水平。
萨缪尔森早在他求学于哈佛大学时期,由于他的老师汉森的影响,就接受了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所提出来的就业理论(即收入确定理论),并对它进行了重要的补充,从而成为美国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缪尔森在《经济分析基础》一书中,从方法论的角度断定凯恩斯的收入确定理论应用的就是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整个经济达到均衡状态:整个国民收入水平是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这时的总需求又称为有效需求,但不一定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为什么说凯恩斯的这种收入确定理论应用的是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呢?从上面提到的萨缪尔森有关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的表述来看,凯恩斯的理论在于说明消费、投资、储蓄、利息率和预期利润率等变量在一定的函数关系下,是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国民收入的均衡状态是如何确定的;探索国民收入从一种均衡状态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变动,集中注意均衡状态的最终位置而不是这个变化的本身。例如,由于经济情况的好转,资本家对未来的预期改变,认为利润率将要增加,则在利息率不变的条件下,可以推定投资支出将增加,而国民收入最终将会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达到均衡。这种比较静态的分析不考虑达到新的均衡状态以前的动态调整过程。在《经济分析基础》中除了说明凯恩斯通过比较动态分析形成他的收入确定理论以外,萨缪尔森自己还用动态分析方法来说明国民收入的确定,以补充凯恩斯比较静态分析的不足。
萨缪尔森指出动态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一段时间内,一组变量的演变和在不同的时点上这些变量的关系。早在1939年,萨缪尔森和汉森就在凯恩斯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把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动态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式。萨缪尔森在他1939年发表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文中指出,汉森把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由两个增加为三个:第一是政府的赤字支出;第二是由上一期的政府支出而引致的私人消费支出;第三是引致的私人投资。加速原理说明了收入或消费的变动所引致的私人投资量的变动。具体地说,就是商品需求的变化会使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机器设备的数量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投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