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造就的对立:最富有的和最贫穷的

2020-02-1311:44:44资本主义造就的对立:最富有的和最贫穷的已关闭评论

早期的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也造就了社会贫富的巨大差异,并发展成为最突出的社会现实。

19世纪的欧洲新兴工业城市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他们多是来自相对落后的欧洲国家,希望能在寸土寸金的工业城市掘得一桶金。1780年,有一位年轻小伙子到达英国的曼彻斯特,做起了棉布生意,最开始连英语都不熟练的小伙子,没用多长时间就成了一个著名的商人。他就是内森·罗特希尔德。在他身上,有着一段传奇的经历。内森在英国期间,欧洲正值拿破仑战争,一些德国贵族逃亡到英国,其中就有法兰克福的威廉伯爵。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威廉伯爵委托同样来自法兰克福的内森购买了大批的英国债券,趁此时机,内森开始做起股票和债券生意。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和威灵顿的两支大军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一场生死决斗,这就是著名的滑铁卢战役。同时,这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也成了投资者们下注的对象,赢家将获得空前的财富,输家将损失惨重。顿时,伦敦股票市场的气氛极度紧张,大家都在焦急等待滑铁卢战役的结果。要知道,如果英国败了,英国的公债价格将跌进深渊;如果英国胜了,英国公债价格将冲上云霄。

同样,内森也购买了英国公债,在大家都焦急等待的时候,他从早先建立的信息传报间谍那里得到了最新战况。内森得知消息后,策马直奔伦敦的股票交易所。内森一脸严肃,快步进入股票交易所,开始抛售英国公债。通过内森的举动,人们似乎意识到威灵顿战败的结果,不知所措的人们也跟着内森抛售“毫无价值”的英国债券。没多久,数十万美元的英国公债全部被抛向市场,公债价格迅猛下滑并开始崩溃。不为人知的是,在内森抛售英国债券的同时,他的下属却悄悄地大量买入超低价的英国债券。

在内森得到情报一天以后,威灵顿勋爵的信使亨利·波西才抵达伦敦,宣告法国战败的消息。这时候,人们才意识到自己的损失,而内森在这一天之内,本钱将近翻了20倍,远远超过拿破仑和威灵顿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通过这场交易,内森控制了英格兰银行,并迫使英国将货币发行权交由私人银行家控制。此时志得意满的内森骄傲地说:“我不管谁坐在英格兰的王位上,或是谁定制法律,因为他们无法真正控制大英帝国。要真正控制大英帝国,就要控制它的货币供应,毫无疑问,现在我控制着大英帝国的货币供应。”

内森的成功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他之所以能被后人称为最成功的投机商,更多的是依靠罗特希尔德家族。内森的父亲阿姆谢尔·罗特希尔德出生在杂货商家庭中。因为阿姆谢尔下得一手好棋,还对银行钱币知识比较熟悉,由此也得到了亲王的信任,被留在亲王处供职。心思精细的阿姆谢尔跟着亲王,与多个国家的国王进行资本交易,获得了大量资本,并建立了与一般商业银行不同的金融公司。为了扩大和稳固家族产业,他将自己的五个儿子派往欧洲主要国家,发展金融业务,内森是阿姆谢尔的第三个儿子,也是其中胆子最大的一个,其余的四子被他安排在法兰克福、维也纳、那不勒斯和巴黎,将家族势力深深地扎根在欧洲大陆。

资本主义成就了富裕的罗特希尔德家族,但拥有巨额财富的资本家凤毛麟角,资本主义制度造就更多的还是穷苦劳动者。资本主义也有着跟封建君主一样“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的特性,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资本家,他们花天酒地、不务正业,家当却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而千千万万的工人,长年累月做牛做马般给资本家干活,创造了大量财富,却依然过着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的悲惨生活。由此,马克思曾形象地称,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的天堂、无产阶级的地狱。

资本财富的积累不像现在侧重于高新技术或是服务业,当时的资本家认为只要招聘大量工人,开足马力生产产品就会积累财富,所以,没有原始资本的大多数人沦为工厂工人,其中的辛苦程度不堪言说。孩子们从12岁起就当童工,每天的劳动时间要在12个小时以上。成人则都在棉纺、织布厂和矿山里工作,他们的工作时长也是难以想象的。资料记载,1833年,英国颁布了一部工厂法,规定:“一般的工厂劳动日,应该从6时至21时,这是成年人的劳动时长;而对于那些13~18岁的年轻人,除了特殊情况外,工作的时间不得超过12个小时。”

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图斯曾提出了“钢铁工资法则”,他认为只要支付工人维持最低生活的工资就可以了,因为如果他们的收入多了,就会减少劳动,或者不断繁殖后代,直到工人的人数增多到出现了竞争,又得把工资压到最低限度。虽然这个理论很快就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工人们的工资待遇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嗜血的资本家通过榨取工人的劳动剩余来积累财富。工人们每天劳动15小时之久,但得到的工资却非常低,连肚子都填不饱,更不要提维持家庭生活了。于是,在英国、德国、比利时和法国等的一些工业城市都出现了贫民区,极度贫困的工人和家人只能住在木板屋和木箱屋中。

知识点击

破坏机器运动最早发生在英国,英国工人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工厂主的压迫和剥削,属于自发性工人运动。其中著名的有“卢德运动”。相传,莱斯特郡一个名叫卢德的工人,为抗议工厂主的压迫,第一个捣毁织袜机。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逐渐排斥手工劳动,使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品,每天跟着机器运转。所以,当时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工厂主,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

伴随着资本家压迫程度的不断加深,工人们开始寻求改善自己恶劣处境的途径。1802年,伦敦发生了一次罢工,工人们要求提高工资,但是罢工受到了政府和资本家的压制,没有取得成功。无奈的人们认为是机器的出现剥夺了他们的生产空间,机器应对他们的苦难承担责任,满怀激愤的工人们砸坏了织机,出现了“破坏机器”运动。可这些举动都无法改变他们生活贫困的现状,最后人们又认为改善贫富差距的最好办法就是提高工人的教育水平。

1818年,伦敦成立了第一个工人教育协会。1849年,英国矿工创立了维护自己共同利益的组织——工会。不得不承认,一系列的工人运动的确让他们窘迫的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可在马克思看来,这些都不能撼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