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通过延长工作日来榨取剩余价值总是有限度的,并且会遭到工人阶级的强烈反抗和斗争,那么,资本家要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只有采取另外的方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更多地采用了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例如,原来工作日为1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6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在工作日12小时不变的条件下,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对地延长到8小时,剩余价值率就会由100%提高到 200%。 这种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的呢?
要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就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而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降低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降低与这些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和与它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和为这些生产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因为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只有这些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活资料的价值才会降低,劳动力价值才会下降,必要劳动时间才能相应缩短,剩余劳动时间才会相对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和目的,并不是降低劳动力价值,而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主义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获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由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是以社会价值为基础进行的等价交换,因此,当某个资本主义企业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他生产的商品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时,两者的差额就形成了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从两者区别看: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取得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后取得的。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暂时的现象,因而是不稳定的。 在竞争中,各个资本家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都竞相提高劳动生产率,力求降低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当后起的资本家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时,原来的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
从两者的联系看: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由于两者都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的,因此,超额剩余价值也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同样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不是资本家所采用的先进技术。 因为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劳动,代表一种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而“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到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壁。这些企业的资本家正是通过工人这种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来获取比别的资本家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超额剩余价值归根到底也是雇佣工人生产出来的。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这两种方法都是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量。
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
资本主义剥削都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可能生产剩余价值。 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以工作日已经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为前提,由此来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资本主义初期,由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进行生产,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剥削的主要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之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成了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主要方法。 但这两种方法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