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一方面,资本在不断增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通过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 这是财富在一端的积累。 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即贫困在另一端的积累。 马克思正是从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所作的详尽考察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他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 它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 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 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 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 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质,即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利益的根本对立和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无产阶级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这里所指的贫困化应从广义上去理解:
其一,它是指整个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其二,贫困化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状况的恶化,还包括政治地位和精神生活状况的恶化。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贫困表现为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种形式。
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是指在每年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阶级的工资收入所占的比重,与资产阶级的收入所占的比重相比不断下降。 或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的工资所占的百分比在减少,而利润所占的百分比在增加。 列宁指出: “工人的相对贫困化,即他们在社会收入中所得份额的减少更为明显。工人在财富迅速增长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比较份额愈来愈小,因为百万富翁的财富增加得愈来愈快了。 "蹬在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分配中,无产阶级所占的份额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相对下降的。
例如,战后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在他们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1947 年为 50%,1954 年为47.4%,1963年为43.4%,1970年为42.8%,1973年为41.8%。 另据统计,1%最富有的美国人拥有全国财产的40%,而80%的美国人只占有全国财富的16%。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财富增长的40%流入了少数富人的腰包, 多数穷人只得到其中的1%。 1977一1999年,美国最富的1/5家庭的税后收入(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增长了43%,而最穷的1/5家庭的税后收入(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却下降了9%,那些靠最低工资维持生计的人今天挣到的美元按实际收入计算还赶不上30年前的水平。蹄美国社会中工薪阶层的收入相比资本家的收入呈下降趋势,1975一1995年间美国80%的工薪阶层平均收入下降了16%。 1975年,美国工人平均收入每周455美元,但20多年后的今天却下降到了410美元。
20年前,美国普通工人的收入水平在全世界位居第三,而今天他们的收入水平在工业化国家中已经降到了第13位。有18%以上的拥有全日制工作的美国人如今因收入过低而只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因此,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同工人的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改善是无关的。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工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是会有所改善的,然而,“工人可以得到的享受纵然增长了,但是,比起资本家的那些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为增加的享受来,比起一般社会发展水平来,工人所得到的社会满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
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是指雇佣劳动者阶级物质生活和劳动条件的恶化,主要表现在工人实际生活水平下降、失业率提高、失业人口增加和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增加等方面。 绝对贫困具有存在于一部分工人之中和暂时性的特点。 这主要是在战争时期、 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停滞时期、工人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时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