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积累规模或积累量,不取决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节欲"程度。由于资本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剩余价值,因此,在剩余价值量已定的情况下,,资本积累量就取决于积累和消费的分割比例。 例如,某资本家再生产中占有的剩余价值为2000元,如果这2000元分割为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为4:1,则积累为1600元;如果这个比例为3:1,则积累为1500元; 如果这个比例为1:1,则积累为1000元。
在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已定时,由于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因此资本积累量要受到剩余价值绝对量的限制。 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一切因素也就是决定积累量的因素。
具体来说,主要有:
(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越高,同量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积累的数量就越多。 所以资本家靠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日来提高剥削程度,从而可以榨取到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增加积累,而无需相应地增加不变资本。 这时,他使用的劳动资料(如建筑物、机器、设备)的数量与过去相同,只是增加了原料、燃料、某些辅助材料和工资的支出。
把工人的工资压低到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以下,也可以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工人的工资水平越低,剩余价值的积累部分所能推动的活劳动就越多。劳动力比较便宜,资本家就可以用相同的货币额雇佣更多的工人。 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总是极力降低工人的生活水平。
这也是资本主义积累规律的最重要表现之一。
(二)劳动生产率水平
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这便会从以下几方面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
第一,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从而劳动力这一商品的价值也会降低,这就可以提高剩余价值率,增加剩余价值,扩大积累规模;
第二,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由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价值降低,同量资本便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于是就可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也就增加了资本积累的数量;
第三,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商品价值的下降,同量剩余价值便表现为更多的商品,这样,资本家就可以在不减少甚至增加他个人消费的情况下,增加资本积累的数量;
第四,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当更新原有生产资料时,可由效率更高和价格更便宜的生产资料代替旧有的生产资料,从而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所用资本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全部资本;所费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实际耗费的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是全部地被使用着,但只是逐步地被消费着,其价值也只是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便形成一个或大或小的差额。 所用的是全部资本价值,所耗费的只是磨损和转移的小部分价值。 而资本增大,两者的差额也会增大,被转移走的价值仍可继续发挥资本的作用,但它们的使用价值(作用能力)并不会因此而以同一比例丧失掉,仍在生产中发挥着原有的作用,会如同空气自然力一样,无代价地为生产提供服务,资本家可以把收回的折旧基金用于积累,扩大积累规模。 例如,资本家使用100台织布机,其折旧期限为10年。过了5年,这些以织布机形式使用的资本消耗了一半。 但所有100台织布机依旧全部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资本家用折旧费又买了 50台织布机, 这样,发挥职能的资本实际上增加了 50%。
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取决于劳动资料使用的年限(质量)和数量的多少。
(四)预付资本数量的大小
如剩余价值率不变,剩余价值量就取决于雇佣工人数量的多少,假设c:v的比例不变,随着资本量的增大,可变资本也相应增大,被雇佣工人数就会增多,剩余价值量增大,资本积累的规模也会增大。
综上所述,资本积累是依靠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实现的,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可能存在资本积累。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大,资本的构成也会带来变化,这种变化对工人阶级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