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周期性出现的。 资本主义社会并非时时刻刻都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只有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十分尖锐时才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使得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呈现出周期性。 从一次经济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开始,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 这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阶段的基本特征如下:
危机阶段:
它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 它的特征是大量商品由于找不到销路而积压,价格暴跌,企业倒闭,市场混乱,商业信用崩溃,银行信用瘫痪,工人失业,劳动群众购买力进一步下降,生活困难,整个社会经济陷于瘫痪状态。
萧条阶段:
社会生产经过一段时期的震荡以后不再下降,物价不再下跌,但物价水平仍然很低,失业工人人数不再增加。 资本家为了摆脱困境,开始进行固定资本更新,改进技术,同时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但这一时期仍有大量工人找不到工作,社会购买力仍然很低,市场萎缩,整个社会仍然呈现一片萧条景象。
复苏阶段:
生产经过一段时期的停滞以后,逐步恢复到危机以前的水平。表现特征是物价开始上涨,生产有了转机,利润增加,资本家开始扩大生产,社会购买力进一步增长。
高涨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生产迅速扩大,物价不断上涨,利润剧增,新企业不断建立,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但是,好景不长,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很快又超出了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最终又不可避免地爆发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就是这样在动荡中周期性地向前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够摆脱危机阶段,重新进入复苏和高涨阶段,其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资本家为了摆脱不景气的困境,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都争先恐后地更新固定资本,采用先进技术。 这必然引起生产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引起工人就业机会的增长,最后又引起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进而带动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使整个社会生产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二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又会使资本有机构成进一步提高,造成商品相对过剩的增加,从而使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下降。
固定资本更新的结果必然造成在新的、更高水平上的生产和消费的脱节,使社会再生产比例再次失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恶化,为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因此说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一方面,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他固有矛盾,动摇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 在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这必然加深了这些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