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作为解决“滞胀”的一种手段,“拉弗曲线”本身缺乏系统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为国家税收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只有结合本国经济发展情况,将税率调节到合理的最优状态,才能够有效地增加国家的税收。
例子案例举例
1980年年初,里根刚刚通过竞选成为美国的新一任总统。为了提高里根在经济决策上的能力,竞选班子专门为里根找来了经济学专家,让他们给里根上课。
里根见到的第一位经济学家就是阿瑟·拉弗。这位经济学家利用给里根授课的机会,极力地向里根推荐了自己关于税收的“拉弗曲线”理论。在二人交流的过程中,拉弗提出了“税率高于某一值时,人们就不愿意工作”,里根对此也深表赞同,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加以佐证。
里根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我正在‘大钱币’公司做电影演员,那时候的战时收入附加税高达90%。我们公司只要拍4部电影,就会达到这一税率的范围。如果我们拍摄第五部,那么这部电影赚来的钱中,将有90%要作为税收交给国家,而电影公司几乎赚不到钱。因此,公司每年拍完4部电影后就不工作了,选择到国外去旅游。”
由于里根本人的经历与拉弗等人为其提供的理论非常吻合,所以里根正式执政后,便开始大力推行减税政策,并因此将原本无人知晓的“拉弗曲线”带入了大众的视线。
那么,“拉弗曲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拉弗曲线”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当税率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如果用曲线来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的关系,就会得出“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主要是针对国家的税收问题,提出了“总是存在产生同样收益的两种税率”的命题,主张无论在什么时候政府都必须保持适当的税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较好的、较为稳定的财政收入。
与拉弗同时代、也同为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裘德·万尼斯基对此作出了更为简明扼要的解释:“当税率为100%时,货币经济(与主要是为了逃税而存在的物物交换不同)中的全部生产都停止了,如果人们的所有劳动成果都被政府所征收,他们就不愿意在货币经济中工作,因此由于生产中断,没有什么可供征收100%税额,政府的收益就等于零。”税率从0到100%,税收总额从0回归到0。这说明“拉弗曲线”必然存在一个转折点,在这一点之下(即在一定的税率之下),政府的税收会随着税率的升高而有所增加,而一旦税率的增加越过了这一转折点,政府税收反而会随税率的进一步提高而减少。
“拉弗曲线”表达的意思是,税率高并不表示实际税收就高。当税率过高时,纳税人会因为无法接受而被吓跑,结果就是什么经济活动都不会发生,导致政府无税可收。只有在税率达到一个最优值时,实际的税收才是最高的。
简单地说,如果不收税,政府就无法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正常运行;如果收过高的税,企业及个人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得到严重失衡,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宁可闲着也不愿意工作。只有在一个合适的区间内作调整,政府才能达到税收的目的,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