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规模效应)的经济学原理:为什么联姻比单身好

2020-02-1120:41:58规模经济(规模效应)的经济学原理:为什么联姻比单身好已关闭评论

经济学原理

“规模效应”又称规模经济,人们一般追求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却很少在意规模过大可能产生的弊端,如信息传递环节过长,速度减慢造成的信息失真、组织机构庞大、管理官僚化等,反而产生“规模不经济”。因此,规模效应不只包括实体规模的扩大,也包含了从宏观到微观各个方面配套措施的跟进。

例子案例举例

2012年3月12日,中国国内著名视频网站优酷网宣布与土豆网合并。自这一消息公布以来,土豆网的股价就开始不断上涨,其上涨速度和幅度甚至超出了公司管理层以及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

2012年5月21日,土豆网在发布第一季度财报后,收盘股价大幅上涨11.54%,创下与优酷合并以来的最高单日涨幅。

对此,有分析师认为,优酷网和土豆网的合并,不但减少了重复资源,加强了已有优势,而且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使其发展更加迅速。

“规模效应”又被称为规模经济,即因规模增大而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规模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其强调生产要达到或超过盈亏平衡点。

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主要是从边际成本递减推导出来的,也就是说,企业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混合成本则可以分解为这两种成本,在生产规模扩大后,变动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却不增加,所以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下降,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上升。

可能很多人在提及规模经济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形成大工厂、多员工、长生产线等印象。当然,这的确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并不是规模经济的全部。

严格来说,规模经济中的“规模”与“经济”是需要分开理解的。“规模”主要是指伴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主要是指节省、效益等。

当然,规模经济不是越大越好,规模经济的过度化发展可能会产生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引起“规模不经济”现象。以汽车行业为例,当福特汽车的“T时代”被通用汽车的多样化时代取代后,人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规模”才是最“经济”的。对此,经济学家给出建议:“长期费用曲线的下降不是无限的,曲线最低点成为最终规模,这就是规模最经济的时候。”不过,这只是专家的理论性建议,而现实是福特T型车在未达到最终规模的时候,就已经被通用汽车打败了。而通用汽车的成功并未持续多久,就被日本丰田夺得“冠首”,独占鳌头数十年。

再如,中国的格兰仕,走的就是一种标准的规模经济之路。目前格兰仕的微波炉在国内有70%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外达到35%。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格兰仕就达到了微波炉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100万台。此后,其生产成本随着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不断下降,为格兰仕低价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同时也带动了整个行业的低成本。

1996年,伊利集团通过市场调查发现,中国缺少高档液态奶产品,而潜在的需求却很大。于是,1997年初,伊利集团投资3000万元成立了伊利液态奶公司,一下子就取得了成功。很快供不应求的压力让伊利意识到了规模经济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性。很快,产品线设施、车间厂房、收购奶企、生产基地、营销网点、广告投入等一系列针对全国范围内销售的计划就此展开,5年以后,1升装纯牛奶出厂价由7.6元降到5.4元,相应的市场零售价也由每升10元左右下降到6元多。规模经济带来的产品成本大幅度下降在保证伊利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的同时,使伊利企业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提高。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