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弗曲线]
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
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适用场景]
政府税收部门一制定税率,个人-预测税率动向
《论语》里面记载了哀公与有若的一段有趣的对话。
哀公:"今年荒年收成不大好,国库又不足,该怎么办呢?
有若: “能否将老百姓的赋税从百分之二十减到百分之十呢?"
哀公:“收百分之二十的税务,国库里的钱都不够,如果减到百分之十,岂不是更糟吗?
有若: “如果百姓手中没有钱,国库里又怎么能有钱呢?如果老百姓手中有了足够的钱,你又何必为国库里没有钱发愁呢?
这则对话反映了儒家思想主张对百姓实施仁政, 轻徭薄役, 藏富于民。
其实若从经济学看,这则对话隐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关于税收的理论-“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是由经济学界的供给学派提出的一个关于税收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阿瑟·拉弗,这一理论就以其名字命名。
一般人认为,税率越高,对于相同数量的税基来说,能征收到的税收越多。
比如对100元的收入征税,100元是税基,如果税率是5%,那么国家可以从中收取5元税收; 如果将税率提高到10%,国家可以从中收取10元的税收,与原来相比,国库中多了5元钱。
上面故事中的哀公就是持这种看法的人,因为从他的话语中我们看出,他显然认为当税率为百分之二十时将比税率为百分之十时得到更多的钱。
对于拉弗曲线,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卢周来先生在《游戏着经济学》一书中这样阐述:
税率越高,不一定意味着税收会越多,相反,还将使可能征取的税收数量下降。 他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对征税对象多赚到的收入提高税率,国家的确可以多征到税;
但税率提高一旦突破某个限度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加之主动纳税的热情不高,偷税漏税动机增强,由此导致国家能征到的税反而下降;
如果国家将税率提高到更高的程度,企业将因为利润下降而出现投资积极性下降,甚至可能因为不堪重负而倒闭,税基进一步下降,从而国家可能征到的税也进一步下降。
拉弗曲线就是表明税率与国家总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平面坐标曲线,其横轴是税率,纵轴是国家总税收收入。
当税率从零开始上升时,国家总税收收入也随之上升;当税率上升到某一个值时,国家总税收收入达到最高点,这一点也被视为最优税率点;
如果税率继续提高,超过最优税率点,国家总税收收入开始下降;当税率达到100%,即将经济人所得全部征为税收后,国家总税收收入将降为零.
再看《论语》中劝哀公减税的有若,他的想法是:
荒年农民收入本来就不好,如果国家想通过提高税率的办法充实国库,无异于杀鸡取卵,最后的结果只会使农民更加贫困,而且农民想着一年到头干得那么辛苦,却都在给国家干,谁还愿意干活呢?
这样下去,会使国库因无税可征而更加空虚。 如果此时减税,表面上看,国家能征到的税少了,但农民因此休养生息了。一旦农民重新缓过劲,整个国家重新富裕起来,税基扩大了,即使税率低一点,国家照样能征到更多的税,还会发愁国库里没有钱吗?
由此看来,有若的想法其实与拉弗曲线理论不谋而合。
不同的是,有若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就提出了这样的想法,而拉弗是在两千年后的美国才提出这样的理论。
因此,中国古人体现出的经济学智慧的确值得我们骄傲。
拉弗曲线理论在美国里根政府时期特别流行,供给学派也因此在经济学界名噪一时。
这还有一个故事。
1980年1月,里根刚刚当上总统,其竞选班子特别安排了一些经济学家来为里根上课, 让他学习一些治理国家必备的经济学知识。
第一位给他上课的就是拉弗。
拉弗利用这个机会向里根介绍了关于税收的拉弗曲线理论。
当拉弗说到“税率高于某一值,人们就不愿意工作” 时,里根兴奋地站起来说:
“对! 就是这样。 二战期间,我正在大钱币公司当电影演员,当时的战时收入附加税曾高达90%。 我们只要拍四部电影就达到了这一税率范围。
如果我们再拍第五部,那么第五部电影赚来的钱将有90%给国家交税了,我们几乎赚不到钱。
于是,拍完了四部电影后我们就不工作了,到国外旅游去。"
正因为里根本人的经历与供给学派提供给他的理论如此契合,所以,他一当政,就大力推行减税政策,使得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拉弗曲线理论登上了经济学主流的大雅之堂。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拉弗曲线关于减税会带来政府收入的增加是有一个过程的。
克林顿上台执政后,尝到了里根减税的甜头。
经济持续地强劲增长正如拉弗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使可供征税的社会经济基础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了联邦政府税收的大幅度增长,以至于在20世纪的最后3个财政年度,使美国持续了29年的财政赤字消灭了.
这一切表明,一个想增加收入的政府应该将政策的重点从提高税率转向扩大税基,因为只有经济的增长才能为政府的收入提供可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