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在投资与决策时,非理性的普通人通常不考虑机会成本,而理性的人通常不考虑沉没成本。基于毫不相关的信息作出决定,会错误分配和浪费资源,是一种低效的不理智行为。
例子案例举例
某企业在两个城市的交界处买了一块地,并投入了40万元人民币置购了豆奶的加工机器,想要同时以两座城市为销售基地,打开当地豆奶市场,从中大赚一笔。
但是事与愿违,当所有的机器和配套资源都到位时,市场上豆奶产品的价格却一路下跌,连带的此行业内的许多企业都欲转产,全国相关行业的销售渠道和网点也在萎缩。现实情况是,只要开机生产就会造成亏损。很多人劝该企业的经营者就此打住,不要再往里投钱了,想办法趁早脱身。但是其经营者执拗地认为,市场是多变的,价格的下跌也是暂时的,人们对于豆奶的需求并非全被替代品满足了,豆奶产品在长时间内还是有一定市场的。当行业内动荡过去后,竞争对手减少,产量减少,对自己而言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再说了,就此止住,自己刚投入的数十万资金岂不打了水漂?于是力排众议,又投入数十万元在全国建立销售网点,大力进行营销宣传,甚至还请了名人做代言。
终是一己之力,无法回天,还没等销售网点在全国建全,企业就因资金链的断裂,财务亏损严重而不得不申请破产。
这一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管理者不应当对一些无效益的支出过于执着,否则将会因为一时的不舍而失去更多。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沉没成本”的概念,指的就是因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不可能通过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支出。上面例子中,豆奶加工厂的厂房及设备花费就属于“沉没成本”。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教授在《经济学》一书中曾经说过:“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比如说,你花300元买了一张自己喜欢的音乐会的入场券,可当你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怎么也找不着票了,怎么办?你是放弃这场音乐会还是再花同样的钱重新买一张票入场?理性的人就应该忘记那张丢掉的入场券,重新买一张进去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在经济学家的眼里,这就是生活和投资的智慧。试想,如果我们过于纠结损失的300元钱,放弃自己喜欢的音乐所带来的享受,那么损失的就不仅仅是300元钱,还有我们的时间和心情。
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我们不应当让沉没成本影响当下的决定,因为不管是不是介意,沉没成本已经付出。我们只需要立足现在,考虑眼下的决策可能为将来带来怎样的成本和收益。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对“沉没成本”过于在意。例如,一对情侣交往了4年,双方都开始发觉彼此间缺乏共同语言,于是频繁发生争吵,但谁都不肯说分手。因为两个人都觉得,自己之前在对方身上投注了非常多的感情,如果现在分手,那些已经付出的情感和时间就都烟消云散了;但如果坚持下去或许还可以续写真爱。这对恋人,显然对“付出的感情和时间”过于看重,反而加重了自己和对方的心理负担,令两个人都很痛苦。
当然,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当尽量避免“沉没成本”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中。这就需要我们在作决策时避免武断,尽量谨慎。
沉没成本有时只是价格的一部分,例如,你买了一辆汽车,开了一年后,转手卖掉。而卖掉的价格低于汽车的购买价格,这其中的差价也属于沉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