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对个体来说,节约是件好事,但对整体来说则是坏事,容易造成经济状况的恶化;浪费本是种恶习,但刺激了经济,反而提高了公众的利益。“节约悖论”就是建立在通过刺激人们的消费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
例子案例举例
刘伶觉得自己倒霉透了。最近,他也搞不明白为什么客户总挑他的不是,而且更要命的是,跟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不协调。由于百思不得其解,他在网上吐槽给一位网友。得知他最近半年在存钱买房时,网友问他:“是不是好久没有买过新衣服,也好久没有跟同事们一起吃饭了?”
“对啊,对啊。不出钱哪好意思去白混。”
“见客户时是不是也不再带些小礼品了?装作忘记了?甚至有时连衣服也不换一下?”
“对啊,对啊。这不都为了买房子嘛。”
“傻了吧,为了省点钱,把金钱的重要来源都扔了。客户不搭理你,领导就不待见你,涨工资就无望;同事不搭理你,阻力和威胁就见涨,成事希望就降低。”
“二师兄说得对啊!”刘伶对着电脑狠狠地扇了自己两巴掌。
一语点醒梦中人,很多时候钱不是省出来的,过分的节省常常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概念就是“节约悖论”。
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通过引用一则寓言,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寓言的内容是讲述一个繁荣兴旺的蜜蜂家族,其成员每天都会大吃大喝,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后来一个哲人经过了蜂巢,劝导它们不能够这样浪费挥霍,应当学会储存节省。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后,都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每个蜜蜂都开始争当节约标兵。但结果却出乎预料,这个蜜蜂家族不但没有因为节约变得更加富足,反而在实行全民节约后,迅速衰败,从此一蹶不振了。
凯恩斯利用自己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对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当国民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将会导致更多的国民收入的产生,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呈现繁荣状态;而当国民降低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则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全面下降,令整个社会经济陷入低迷,出现衰退。简单地说,就是挥霍带来繁荣,节约导致萧条。
“节约悖论”也被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凯恩斯认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坏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就像刘伶,本无恶意,只是节省了他认为不必要的支出,为买房子而存钱也无可厚非,但他忘记了,在一个关系复杂的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能孤立出来,礼节、人情、感知、评价有时候比事情本身还重要。所以,从个人角度来讲,节约只能是内在的行动,而不是外在的表现。
当然,社会中“节约悖论”并不是时刻都存在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也就是说,这种分析是在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大量产品积压找不到销路的时候提出的,因此,实际上是一种推销积压产品的理论。
就现实状况来说,经济并非保持静态不变,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繁荣。相反,若只图眼前繁荣,大肆挥霍浪费,则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和崩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人们强调节约,反对奢侈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