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理性经济人属于西方经济学的范畴,是经济学的基础,只有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经济规律,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但理性经济人只是一种人性假设,人人都在利己的行为中无意识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际上,人的情况千差万别,行为和意识没有统一性和可比性,所以完全理性就不存在了。
例子案例举例
最近,张艳老师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两天前她被查出患有喉癌,医生预测至多能活半年。面对医生的“死亡宣判”,张艳怎么也接受不了。自己不就是总觉得喉咙不舒服、像被堵住了一样,怎么转眼之间就跟“癌”沾上边了呢?当时她只是认为讲课费嗓子,所以即便爱人不断催她去医院做检查,她也一直坚持“没必要去医院花那个冤枉钱”的想法而不肯去。
直到前不久咳嗽的痰中带了血丝,她才在爱人的陪同下去做了检查。医生满是惋惜的眼神让她差点没滑到地上去。自己才不过35岁啊,处在事业和家庭都正需要她的黄金年龄,怎么就要和死神握手了呢?为什么不早点听爱人的劝,及时到医院做检查呢?
唉,悔不当初啊!
现实生活中,和张艳一样不把小病当回事,认为“为了小病去医院花钱是浪费”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的行为动机是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当然,也存在着另外一类人,即使是手指不小心被纸划破,也会坚持去医院做检查,以防出现破伤风之类的状况。这些人的行为动机是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行为都不能做到“支出最小而收益最大”。用经济学家的话讲,他们都不属于“理性经济人”。
“理性经济人”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其又被称为“理性人”、“实利人”或“唯利人”。“理性经济人假设”则主要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一定要充满理智,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轻易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是合乎理性的。
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中,任何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所追求的唯一目标都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消费者追求的是满足程度的最大化,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有经济学家认为,“理性经济人假设”实际就是对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延续。在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济人”的假设条件。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抽象。在这个抽象中,要求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在力图让自己能够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还指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
经济学家眼中的“理性经济人”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周末请了小时工为其打扫房间,支出50元钱。这时,如果有人愿意出100元钱请这位小时工打扫同样面积的房间,他就应该同意,否则就是非理性的。在某个大型活动场所,如果一个人被要求帮忙,这个人就应该先跟对方谈好报酬条件,做社工或者义工就是非理性的,不可理解;如果一个人的亲人或朋友得了绝症无法医治,这个人就应该劝对方放弃治疗,因为没有收益的投入是在浪费资金,是非理性行为;一个人在有50%可能得到500元钱或者得不到,和50%可能得到1000元钱或损失500元钱的情况下,他应该选择后者,否则就是非理性。“理性经济人”总是能在众多的备选方案中,找到那个最优化的并按之实施,也总能够通过冷静的分析计算出当下每种选择可能带来的直接影响和后果。
实际上,人们在作出各种判断、采取各种行为时,由于受教育背景、家庭成长环境、心理承受能力、经济条件、信息获取等各方面影响,绝大多数人很难冷静地做出符合理性经济人要求的事情。能被称为“有限理性经济人”的也不多,所以人们才会经常听到“悔不当初”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