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正确处理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重大关系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时期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包括效率、公平、环保的多重目标,既要保证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分布要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又要保证不同地区的居民都能够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和福利水平,特别是大体相当的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同时,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还要与各地的环境生态承载力相适应,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环境和生态状况。因此,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若干重大关系。
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区域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体制和机制,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要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一方面,要打破行政区域分割,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和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应用好宏观调控手段,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协调、服务职能,不断加大解决区域问题的力度,公平提供公共服务,缩小区域差距。”要积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动机制和扶持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和宏观调控这两种手段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2.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关系
着力解决各行政区主体为各自利益而妨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融合互补、资源共享。
3.协调与发展的关系
各城乡区域发展主体既要谋求各自的发展,又要搞好共同协调发展,加强城乡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整合和提升。
4.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关系
要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发达地区通过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也不能仅仅依赖国家的扶持和发达地区的帮助,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谋求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还要看到发达地区的率先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不能采取杀富济贫、截长补短,通过限制发达地区发展的办法来缩小地区差距。
5.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
既要自觉遵循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作风,又要把握统筹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抢抓机遇,确定各统筹阶段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并扎实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