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实行“五年计划”制度的国家,从1953年以来(除1963—1965年,由于一些原因,国家没有制定五年计划外),中央政府每五年制定一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区域经济发展内容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一五”至“十一五”时期,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一五”到“五五”阶段(1953—1980年),以内地建设为重点,我国区域经济均衡而缓慢发展;第二阶段,从“六五”到“九五”阶段(1981—2000年),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快速发展;第三阶段,从“十五”到“十一五”阶段(2001—2010年),以缩小地区差距为重点,我国区域经济较好较快协调发展;第四阶段,“十二五”阶段(2010—201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阶段,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我国区域经济均衡而缓慢发展阶段
从“一五”到“五五”阶段,为了加快国防建设和改变原来的生产力布局,我国实施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着力于改变我国历史遗留的严重失衡的区域发展格局,把消灭地区间与城乡间的经济差别、有计划地平衡配置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布局的首要原则,在工业投资和生产力布局中,注重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内地建设为重点,对内地特别是对大西南、大西北地区采取了“大推进”式的战略来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在投资上注重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使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明显加快,有力地改变了区域经济空间布局不平衡的状况,促进了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并为改革开放后实施的沿海发展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主要强调的是“均衡”和“安全”,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在生产布局方面片面强调齐头并进,没有充分考虑各区域自身的区位优势,忽视了区域间在生产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和劳动地域分工的原则,而且把区域经济均衡目标和国防备战目标作为绝对化的原则,在中西部地区经济技术条件尚不成熟的基础上,盲目发展军工、机械电子、重型化工等工业,全国基建投资向“三线”地区高度倾斜,众多项目由于地处西部山区而导致生产与运营成本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后继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落后、能源供给紧张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了整体发展速度的停滞和总体经济效益下降。这种不顾东西部地区的客观差异而人为推行的、以牺牲投资效益为代价快速推动内地边远地区工业化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既影响了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地的建设,也影响了西部地区的投资效率,导致了区域经济的缓慢发展。
二、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快速发展阶段
从“六五”“到九五”“阶段,我国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和弥补均衡发展”的不足,并基于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的实际情况,开始重点实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将发展重点转向沿海地区,并在财政、税收、外资利用、外贸、金融等方面,对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率先开放的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经济开发区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这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承认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的客观性,反对在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上对各地区釆取平均主义做法,主张遵循并利用不平衡发展规律,根据各地区的要素禀赋特点和经济发展条件,实行有区别、有重点、有选择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同时,非均衡发展战略确立了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经济调控主体和区域经济利益主体的职能和地位,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体现了对区域比较优势区别对待的指导思想,没有兼顾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重新陷入严重失衡的状态,使国民经济面临一系列的区域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空间比例失调,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增长不平衡;二是区域分工模糊,区域经济结构严重趋同;三是区域关系紊乱,区域间贸易和资源争夺时有发生;四是政府行为失控,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加剧。
三、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
从“十五”到“十一五”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家根据各地区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更加注重东、中、西、东北地区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主角作用,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局,使地区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实现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东部率先、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四大板块的协调发展,而且形成了全国一盘棋、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总体格局。国家战略层面的新一轮区域发展规划,始终围绕着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重点地区发展、促进特色区域板块崛起、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推进国际区域合作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条线索展开,初步形成了以协调发展为主题、以发展战略为主纲、以发展规划为主线、以经济政策为主导、以地方政府为主角的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区域发展规划成为这一时期我国解决区域重大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利用可调控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我国区域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阶段
当然前面阶段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现在的“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