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要性分析

2020-02-1115:06:24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要性分析已关闭评论

(一)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给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由于自然地理与历史差异等原因导致落后地区在市场竞争中,不仅不能分享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带来的一系列好处,而且要输出当地的各种资源,并在这一过程中留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后果,形成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协调性,要求统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极化效应”造成的区域市场分割、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首先通过不同政策区别对待不同区域,使区域经济的独特优势得到保护和发挥;其次通过各区域经济的合作和互补,加快落后地区发展。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要破解地区差距扩大的难题。地区发展差距已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地区发展差距,主要是指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包含了地区间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的差距。中国无论从何种层面衡量,区域差距和区域发展的失衡都是不容乐观的现实。“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理念——五个统筹,即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说明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全面贯彻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继续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行东、中、西互动,已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意义则不言而喻。

(三)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的需要

从实践和我国多数地区的情况看,往往在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却相对比较落后,生产和加工能力较弱,大量资源有待开发。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多数资源比较贫乏,需要资源产地提供资源。但是,现实情况是,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整个产业链中,主要从事深加工的发达区域用较少的成本能够获得较大的利益,而资源产地获得的利益则较少。当发达地区和相对欠发达区缺乏协调而形成较大的矛盾时,欠发达地区会通过封锁资源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或力图依靠自己较薄弱的加工了能力来利用资源,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品质较低,成本居高不下,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发达区域由于欠发达区域的资源封锁得不到充分的资源供应而使生产难以为继,同样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以上两种情况都将造成社会总收益的损失,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只有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利益的分配格局也较为合理的前提下,在资源利用上才能够形成合理的分工。欠发达地区努力开发资源,发达地区更有效地加工利用资源,各方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益回报,从而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开发利用,企业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总收益达到最大化。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