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萌芽时期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效仿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时学术界也引进苏联生产力布局理论,研究了我国的生产力布局问题,主要是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分布的变化规律,为制定和实施国家经济发展计划提供理论依据。传统生产力布局理论认为,所有生产要素都要落实到一定的空间进行生产是所有生产方式都遵循的客观规律,生产分布是生产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有生产就有生产的分布和再分布,生产力布局状况对生产有着重大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在平衡布局理论指导下,我国把全国经济分为华北、东北、华东、西北、中南、西南六大区域。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由于与苏联关系的恶化以及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从战备角度考虑,把全国划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又依据各大军区,将全国划分为西南、西北、中原、华北、华东、东北、华南、闽赣、山东、新疆十大片。
2.初步形成时期
改革开放后,在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1)我国生产力布局总体框架的提出
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主要讨论了我国生产力布局的总的框架,先后提出了T字形生产布局、弓箭形生产布局,并提出了生产布局的一、二、三级轴线和国土重点整治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区域经济学界还探讨了经济区划问题,这种经济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它是地域组织形式和区域政策的一部分。学界所提出的“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成为1984年制定的我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指导思想。
(2)梯度理论、三大地带发展战略的讨论
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对梯度理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争论。总体的趋向是承认梯度理论,主张立足东部,循序西移。该期间,学术界还讨论了我国大范围的地域划分问题,主要目的是从变化了的现实出发,改革沿海与内地的两分法,重新确定地域关系的基本格局,为地域开发与生产力推移提供基础依据。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划分问题。
(3)不平衡发展理论、效率与公平问题的讨论
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注重效率、超越与跳跃式发展的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以沿海为重点的倾斜式发展战略,并配合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如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及优惠政策和管理特权等。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区域经济学界又提出了适度倾斜、总体协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思路。
3.正式建立时期
20世纪90年代,是区域经济学正式建立时期。1989年4月,程必定出版了《区域经济学:关于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探讨》一书,首次探讨了我国区域经济运行的规律,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此后,杨海田、周起业、刘再兴、杨开忠、陈栋生等先后出版区域经济学研究方面的专著,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研究领域也逐步拓展到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发展差异、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政策、老工业基地改造等方面。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合并了“经济地理”和“城市经济学”两个专业,“区域经济学”二级学科正式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全国许多高校开始设立区域经济学的硕士、博士点,区域经济学成为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郝寿义、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主持编写的“区域经济学系列丛书”和“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魏后凯主编的《现代区域经学系列丛书”和“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魏后凯主编的《现代区域经济学》、郝寿义主编的《区域经济学原理》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不断涌现。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群与城市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企业迁移、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区域政策的效应评价、区域人力资本、区域创新、区域营销与管治等方面。
4.前沿创新时期
2000年以来是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前沿创新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研究;
(2)经济聚集研究(Economic agglomeration);
(3)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研究;
(4)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缓解区域差异研究;
(5)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成长管理研究;
(6)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市化研究;
(7)区域经济政策研究;
(8)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设计与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