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
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二)政府发展战略的重点要放到中西部
中西部地区占我国国土的大半部分,人口多,资源广,不解决中西部贫困落后的局面,将影响经济运行的稳定。
中央在战略上要高度重视中西部的发展。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已提出了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缩小地区差距的指导方针,今后中央对中西部的扶贫更要加强。建议中央设立中西部发展战略研究部门,直属国务院领导。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立足我国国情
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社会条件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国家建设资金不足,不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开发难度大。因此,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可以“一刀切”,齐头并进。平均分布资金、资源,这不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先选择条件较好的区域和产业进行投资,以这些区域为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引领和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从不平衡中求平衡,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个有效发展路径。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的指向是追求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效率的指向是在发展生产力中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加快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是我们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也是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单纯要求缩小区域之间、各层次行政区之间经济总量的差距。而是着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使所有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文化、基本就业、社会保障等基础性社会公共服务的均衡提供和平等享用。这是现阶段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重要标志,是解开公平与效率这把矛盾之锁的钥匙。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区域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体制和机制,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要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一方面,要打破行政区域分割,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应用好宏观调控手段,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公平提供公共服务,缩小区域差距。
总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理念、发展重点以及发展趋势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在区域发展的政策理念上,已从注重经济增长转向注重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转变;在区域指向上,从注重行政区向注重功能区转变,重点发展区域已从开发区向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转变;对区域发展的要求和考核上,从注重经济发展指标向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这三大转变,带来了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即区域增长重心向北偏西转移,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区域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步伐逐渐加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