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研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当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一般经济增长论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概括为自然条件、科学技术、劳动力、资本、制度等。
(一)自然条件因素
自然条件是指广义上的自然条件,包括了狭义上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具体地讲自然条件包括:自然地理位置、地貌、地质条件、气候、矿物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一切与自然相关的和区域经济发展有联系的条件和资源。
区域自然资源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要素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们长期共存,形成有机整体。二是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数量及质量都是有限的,大量的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价格不完全由其开发成本决定。三是区域性。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非常不均匀,不同区域之间自然禀赋差异相当大。区域之间可以通过贸易往来弥补自然资源分布的缺陷,不过部分自然资源是不可以进行空间移动的(如土地)。四是用途的可变性。通常一定的自然资源有其特定的用途,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不断加深,自然资源的用途也在不断变化。
(二)科学技术因素
马克思曾经把科学技术看作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规律的概念、原因、方法和观念。我们这里谈的科学是指这种近代或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在《高级汉语大词典》中,对技术的定义是,技术(technology;art;skill;technique)指的是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钱时惕认为,技术是人类在实践(包括生产、交往等)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如工具、机器、仪表等)及经验、方法、技能、技巧等。
可以说理论上把技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经达成一致。那些掌握和开发出先进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在竞争中就能够获得胜利,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往往也伴随着技术的落后。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形式也与生产的其他要素不同,它并不直接作用于生产,而是通过改变其他要素的配置或者通过提高生产力诸要素的效率而发挥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创新显得十分重要,其中技术创新显得尤其重要,因为企业家的特长在于组织生产要素产生适宜社会需要的产品,而技术对生产要素都会产生作用。
(三)劳动力因素
毛泽东说过:“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人的可宝贵之处就在于他不同于其他一切事物,他可以制造工具,进行生产劳动,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创造日益增多的财富,并且能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以一定的劳动力规模为基础的。当然,劳动力的素质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它是生产力要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所以,人力资本的投资能够带来比物质资本高得多的收益,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比物质资本要高。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讲,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提高将极大地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因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直接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区域的产出水平。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劳动者迅速地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尤其是劳动力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将大大增强劳动者创新的能力。
同时,人口的迁移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大量往城市迁移,山区人口的不断迁出,网经济条件好的地方迁移,主要聚集在沿海一带发达城市。当然大量的劳动力聚集发达城市从而降低了当地的劳动力成本,创造了一定经济效益,当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过多的迁入导致压力过大而引起一些治安问题等,还有就是一般迁出人口都是中青年,他们都是家庭主要劳动力,这样导致农村留下的都是老人、妇女或者小孩,在家没有大的经济价值产生,从而阻碍了家乡的经济发展。
(四)资本因素
资本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核心要素,资本流动规律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规律。在这里资本指的是质资本形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看是否有持续不断的物质资本收入。
资本积累过程有两种类型,即外延型资本积累和内涵型资本积累。所谓外延型资本积累指的是资本积累过程表现为资本在数量和规模上的增长。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决定资本积累规模的最重要因素。国民收入的一部分通过储蓄转化为投资,最终形成资本,因而国民收入的高低,储蓄能否转化为投资,都会影响资本规模的大小。内涵型资本积累指的是通过资本综合效益的提高而使得资本在质上的改进。一般来讲,资本效益受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一是投资对象选择,如特定的区域、特定的部门或不同的项目等。其二是特定区域资本吸纳的能力,即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同区域利用资本的不同能力。如果特定区域不能充分吸收和利用现存资本,那么该区域的资本投资效率就会降低,资本积累也会受到影响。外延型资本形成主要依靠提高储蓄率、投资转化率来实现,而内涵型资本形成主要依靠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来达到资本形成的目的。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两种资本形成方式都很重要,但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两种形成方式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
资本资源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从历史继承的资源,另一种就是吸收国内外的资源。基础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就更有实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继承历史资源的重要作用。对于我国各地区来说,劳动力是比较充裕的投入要素,一般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而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增量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妨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在经济日益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地区吸引国内外资本资源的能力直接决定这个地区的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在我国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最欠缺的就是资本,资本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五)制度因素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解释:“制度就是一系列被制度出来以约束行为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的规则、守法程序、道德和伦理的行为规范。”从广义上可以把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习俗、文化等内容被纳入到非正式制度里面。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与其他因素相比不同的是,制度不是通过影响生产力的诸要素来影响经济发展的,制度主要通过对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间接地制约或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属于正式制度的范围。所有的区域政策都会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最主要的还是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包括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和地方区域经济政策两个层面。前者立足于区域差异,旨在控制差距幅度,协调区际关系,实现生产力均衡布局。而后者则立足于资源配置,旨在发挥地区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
区域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更好地参与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增长而制定的,由政策目标、政策手段和政策效应评价等组成的一套政策体系。它是实现区域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解决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问题的有效措施。
同时,区域经济政策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联系十分紧密,但它属于特定的、不同于一般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范畴,也不同于协调区际关系、解决区际问题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其主要体现在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权限的地方政府对其所辖的行政区全部或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干预措施。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政策三大理论基础。超越区域经济政策误区,关键在于区域合理分工。
一般的讲,区域政策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制度来加以规范和保证。制度可分为正式的制度(约束)和非正式的制度(约束)两大类。其中,正式制度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宪法层面的基础制度,这是制度规则的规则;一个是集体行动层面的运行规则,它是在宪法秩序框架内创立的各项操作规则。非正式制度则属于观念层次的规范性行为规则。生产要素的结合与经济资源的配置,不仅是一种技术关系(或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制度安排(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制度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有效的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无效的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