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务流动和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交往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对两者关系的研究也是国际贸易学领域近年来的重要课题之一,西方很多学者对此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各自不同的结论。从他们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一)替代论
此种观点认为国际劳务流动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替代关系。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Robert.A.Mundell)是最早研究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家。在2×2×2赫-俄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简称H-O模型)的基础上,罗伯特·蒙代尔得出了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结论,即如果一个国家严格控制劳动力跨国流动,这势必将促进国际贸易的开展;如果一个国家启用严格的贸易壁垒,便会诱使境外劳动力的流入或国内劳动力的流出。他进一步推断:国际贸易和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都能实现商品价格均等化和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生产满足一定条件下,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有效配置并不需要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同时流动,只要商品或生产要素之一完全流动即可。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在假设垄断竞争、偏好多元化以及规模经济存在的前提下,从要素比例模型中同样得到了商品贸易可以给生产要素流动提供一个替代选择的结论,即一国可以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来达到出口劳动和进口土地的目的,这从理论上论证了国际贸易可以导致生产要素价格在国家之间完全相等而不需要任何的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此外,保罗·克鲁德曼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国际贸易不能完全替代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其主要原因如下:国与国之间的资源差异太大以至于各国不得不从事专业化生产;天然或人为的贸易壁垒;国别之间的技术差异。此后,又有经济及政策研究中心(CEPR)、莱亚德(Layard)、齐默尔曼(Zimmerman)等从劳工输入国的角度建立理论分析框架支持罗伯特·蒙代尔的观点。
(二)互补论
此种观点则认为国际劳务流动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因罗伯特·蒙代尔得出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劳务流动之间替代关系的结论主要是基于2×2×2 H-O模型,而马库森(Markusen)在改变H-O模型中的某些基本假设后,推导出与罗伯特·蒙代尔完全相反的结论。在马库森的分析框架中,如任意放松2×2×2 H-O模型中的以下四个假设之一:规模报酬不变;国家之间无技术差异;完全竞争;没有国内要素市场的扭曲,那么将会发现国际贸易与国际劳务流动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此后,从改变2×2×2 H-O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这一思路入手,陆续又有一些经济学家扩展了马库森(Markusen)的结论。Connell and Conway(2000)认为:因为劳动力外流后,汇兑增加,这意味着一国能消费多于本国所生产的商品,即表现为更多的进口或者是更多的投资,所以,劳动力流动对国际贸易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在支持互补的观点中,贡献较大的经济学家还有马库森和梅尔文(Melvin)、琼斯(Jones)和涅尔瑞(Neary)、瑞因(Razin)和萨德卡(Sadka)等。
(三)替代兼互补论
这种观点介于前两种观点之间,它既肯定国际贸易与国际劳务流动之间表现为替代关系,同时也承认两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认为两者之间究竟是替代还是互补的关键取决于不同的建模方法。持此种观点的学者和科研机构很多。
Stark and Yitzhaki(1988)的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是“相对剥夺”的结果。他们认为,劳动力的流动是为了提高他们自己或者家庭的收入,而这些收入都是与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收入息息相关的。如果收入的分配由于贸易自由化而提高(或是降低)了,那么因为相对竞争而引发的劳动力流动则会降低(或是升高)。所以,由“相对剥夺”而引起的劳动力流动与国际贸易将会表现为相互替代(或是互补)关系。
在两时段的H-O模型框架下,Lopez和Schiff(1995)运用资本、两种类型的劳动力(技术型的和非技术型的)、劳动力流动成本和财政约束这些因素检验了劳动力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关系。在此,Lopez和Schiff指出“劳动力流动成本”应包括:交通费用、获得必备信息(主要为最安全廉价的移民路线、在目的地国获得工作和住房情况等)的费用、申请各种证件(主要为护照、签证、劳工许可证等)的费用、在目的地国家找到工作之前的生活费用、支付目的地国担保人的费用,此外,还可能包括为适应目的地国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额外支付的费用。Lopez和Schiff还进行了跨时段和跨国度的比较:在跨时段的比较中,贸易自由化导致了非技术劳工流动的增加,而对技术劳工的流动并未产生明显影响;在跨国度的比较中,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使得外来劳工的平均技术熟练程度下降和整体劳动效率提高。因此,贸易自由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是模棱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