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保护主义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并延续至今的各种贸易保护理论及政策措施,主要以非关税壁垒为主。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
1.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了两次世界性的经济衰退,这对西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由于各国经济转入了低速发展,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有关产业要求政府加强贸易保护。
2.国际货币关系失调。浮动汇率迫使进出口商采取各种手段防范外汇风险,增加了交易成本,又引起了价格、投资效益和竞争地位的变化,从而产生贸易保护的压力。
3.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对外贸易逆差急剧增长,特别是对日本、联邦德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为了减少贸易逆差,美国一方面要求对它有巨额顺差的国家对美开放市场,另一方面自身加强限制和报复的进口措施,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策源地。同时,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其他国家也相应报复和效尤,致使新贸易保护主义蔓延开来,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政策倾向。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贸易自由化的进展,特别是经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主持下的多轮多边贸易谈判,各国的关税水平已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而已约束的关税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监督下不能任意回升。因此,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竞相采取非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并成为限制进口的主要手段。
2.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在国际分工日益加深和各国对外国市场依赖性加强的基础上,发达国家争夺国外市场的斗争日益加剧。各国逐渐意识到,利用非关税壁垒措施限制进口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的报复,很难达到扩大国外市场的目的。于是,许多发达国家把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3.从保护制度转向更系统的管理贸易。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为了遵循其所倡导的自由贸易原则,同时又要满足实行一定的贸易保护的现实需要,采取了一种界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兼有两者特点的新政策—管理贸易。管理贸易在一定程度上遵循自由贸易原则,但却同时利用国内立法,或通过达成双边或多边国际协定管理本国对外贸易和进行国际协调。各国加强实施管理贸易主要采取非关税措施,以不违背降低关税壁垒的自由贸易原则为前提,通过各种巧妙的办法限制进口。管理贸易是在新形势下出现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调节形式,是一种特殊的保护贸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