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度或一个月)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当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出现贸易盈余,又称贸易顺差或出超;当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时,出现贸易赤字,又称贸易逆差或入超。
二、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程度的一个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与该国同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对比关系。由于各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对外贸易政策存在差异,国内市场大小不同,导致各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较大的差异。
1970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5.0%,1980年提高到12.9%,1990年提高到29.8%,2000年提高到43.9%,2003年达到60.4%,2004年进一步达到70%,经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调整,2008年达到59.2%。1960年全世界平均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5.45%,1970年为27.9%,1990年为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2008年为53.3%。由此可见,1990年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而在1990年以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2000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2008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1978年—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8.15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是一个正常的变化过程。经济规模、发展阶段和经济政策等不同经济背景决定了世界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水平的差异。2008年,德国、韩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高达73%和92%,新加坡等采取贸易立国政策的国家则超过了300%。
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各种类别的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研究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通常是看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别商品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把商品分为10类,即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饮料及烟类(1);燃料以外的非食用原料(2);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3);动植物油脂及腊(4);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机械及运输设备(7);各项制品(8);没有分类的其他产品(9)。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4)类商品称为初级产品,把(5)~(8)类商品称为制成品。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各种类别的进出口商品占整个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的。
四、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和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也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国家经济集团的对外商品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观察和研究不同时期的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对于我们掌握市场行情的发展变化,认识世界各国间的经济交换及密切程度以及开拓新的国外市场均有重要意义。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定时期内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在某一个国家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一般以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在该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既标明了一国出口商品的方向,也标明了该国进出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该国进出口贸易的国别分布与地区分布,表明了它同世界各国或地区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