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与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社会、政治与经济等方面原因的。
(一)保持政治平衡和维护民族利益的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对两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反思,并积极提出了各种保证和平与发展的措施。西欧于1952年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此后,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增强同形成对峙状态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抗衡力量,恢复与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西欧各国走上了联合的道路。1958年,法国等西欧六国成立欧共体。同时,为了对抗这一行动,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大陆外围七国于1960年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此同时,殖民体系瓦解,一大批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开始致力于民族经济的发展。
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与技术,无力单独承担重大的项目,同时,这些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单一,国内市场狭窄。在这种状况下,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继续保持同原宗主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另一方面也努力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力图在政治、经济上保证民族的主权与利益。例如1967年8月,由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五国组建的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就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合作的组织。目前,已有近100个发展中国家参加了30个左右的一体化组织。
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经济快速崛起,在国际经济中的实力不断增强,为了扩大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作用与影响,日本加强了与亚太各国的合作,并积极谋求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美国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在此情况下,美国也加紧了与周边国家的联合,创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并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等活动,以应付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来自日本与西欧的压力。而西欧乃至整个欧洲为了进一步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竞争力,也被迫在一体化的道路上不停迈进。
(二)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与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原子能、电子工业和高分子合成工业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与社会化。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更多的商品、资本、技术等进入国际交流,各国的经济联系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却受到来自各国贸易壁垒与独立的经济政策的限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打破国界,克服国家之间人为的各种障碍。因此,经济生活的国际化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趋于联合的重要原因。而且,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发达工业国家之间水平式的分工更为深入与精细,使得产品专业化乃至零部件和生产工艺过程的专业化不断加强。这样,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与贸易日益要求冲破民族与国家的障碍,使各种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的差异,这种自由性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只能在局部地区得到实行,即成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三)一定的国内经济状况与国际经济形势的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竞相实行外汇管制,外汇不断贬值,各国还实行超保护贸易主义,提高关税,采取数量限制等,这些措施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战争结束前夕,各国倡导自由贸易与多边支付,重建国际经济,于是全球出现了两种(两个层次)国际经济合作的形式。一种是世界性的,例如联合国的经济社会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另一种是地区性的,即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出现了国际收支困难。于是,西欧各国通过建立起关税同盟,从而将竞争力极强的美国排除在外。而发展中国家面对发达工业国的强大竞争力,也往往陷入国际收支困难,于是采取一体化行动,使之自然成了一种较好的应对措施。另外,倡导贸易自由化的《关贸总协定》虽然发挥了一些效果,但这远没有满足人们的需要,全球范围内的“自由化”只能是一种理想。在这种形势下,各国纷纷建立或参与地区性的自由贸易组织,即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获得较好的国际分工的比较利益,并且可以借此加强谈判的力量。
(四)区城经济一体化可以带来很多现实利益
①高度的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
②经济与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增加产出和收益。
③一体化组织的壮大可导致内部市场的扩大,并通过内部激烈的竞争来提高效益。
④可以改善组织内部的经济结构与分工模式,从而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状态下,更有效地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⑤可以改变组织对外部的贸易条件,并从中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