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最基本的变化是两大类商品贸易的变化: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上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下降。长期以来,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半个多世纪中,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基本保持在60%以上,工业制成品贸易增长迅速,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贸易增长相对缓慢,所占比重逐渐下降。1955年两者比例大体持平,1960年工业制成品开始超过初期产品的比重。到1980年,原来的比例关系颠倒过来,与战前情况相反,初级产品比重占39%,工业制成品占61%。
出现这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点。
第一,科技进步使发达国家的工业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兴工业部门,许多过去从未有过的工业新兴产品涌现出来并大量投入国际市场。
第二,科技革命使发达国家能更经济、更有效地使用原材料,技术进步也使机器设备趋向小型化,节约了原材料,因而导致初级产品贸易的相对下降。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合成原料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像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人造皮革等产量不断增加,用以代替天然产品,减少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
第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需要进口大量的机器设备等资本货物,同时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原料和食品在国内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制造,然后出口,这也是工业制成品国际贸易量增加和初级产品贸易量相对减少的重要原因。
第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农业保护政策,一方面限制国外农产品进口,一方面又鼓励国内农业的生产,结果农产品产量增加,自给率提高,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
第六,随着战后经济的发展,各国人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工业制成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这就增加了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量。
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贸易比价长期不合理,在大多数情况下存在不等价交换,总的趋势是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价格趋向下降,而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趋于上升。贸易比价对初级产品的不利变动是造成初级产品在世界贸易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和制成品所占比重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