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贸易发展史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占世界贸易的绝大部分比重,居支配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占份额虽有增减变化,但其支配地位并未改变。1938年,发达国家在世界出口总额中占65.9%。1974年以前其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最高达到1970年的71.8%。1974年石油危机以后,其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1983年以后又趋向回升。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达2/3这一事实说明,当今国际贸易仍然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的总趋势是:战后初期略有上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处于下降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8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在世界出口总额中占25.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其出口比重最高达到1950年的27.3%。之后此项比重便不断下降,1970年仅为17.6%。1974年石油危机后,发展中国家出口所占比重有所回升,但主要是由于石油提价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致。1989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9.7%。
1938年,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出口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8.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比重虽有增减变化,但总的趋势变化不大,除个别年份外,大体上保持在10%左右。
(1)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很不平衡,总的变化趋势是西欧各国和日本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加,地位不断提高,而美国和英国所占比重下降,地位衰落。
1938年,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美国占12.4%,战后初期其比重迅速提高,1950年占16.7%,处于绝对优势地位。1938年,英国的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9.2%,1950年增加到10%。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英两国出口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日本和联邦德国等国的出口增长速度,致使美国在世界的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1970年下降到12.5%,1980年更降到10.7%,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减少1/3以上的份额;英国则由1950年占10%的比重下降到1970年的6.2%,1983年更降到5.1%,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减少了一半的份额。而1983年日本和联邦德国的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8.1%和9.3%。1986年联邦德国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在此后的不同年份中,它与美国交替占有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日本从1971年开始超过英国,成为第三出口大国。
(2)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其出口占世界出口贸易比重下降的总趋势下,其相互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
首先,石油输出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其出口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加,而非石油输出国所占比重减少。在燃料出口中,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很大,而且上升很快,1955年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为57.4%,1980年这一比重上升为72.4%。发展中国家燃料的出口主要流向发达国家,这反映了发达国家在燃料上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输出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快于非石油输出国。1950年—1981年,石油输出国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增加了1倍以上。
特别是1973年以后,由于石油价格上涨,石油输出国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70年的6%增加到了1975年的13.9%和1980年的15.9%,而非石油输出国同期所占比重由16.3%下降到14.7%,后又增加到了16.7%。可见,1973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曾有所回升,主要是由于石油提价和石油出口增加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