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剩余产品,有了私有制,有了阶级和国家,也就有了对外贸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对外贸易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马克思曾经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就成为这种方式本身的产物。”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本质联系。
(一)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前的几千年里,对外贸易就已经存在,但始终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只是到了欧洲封建社会后期,在资本主义因素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外贸易才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在经济上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大量的一无所有的劳动力,二是有大量的货币资本,三是有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对外贸易对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提供劳动力来说,资本主义初期各国都以不同的方式直接从农民手中夺去生产资料—土地,把农民变为除了出卖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自由”工人。这种剥夺过程往往同对外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例如,公元15世纪前后发生在英国的“圈地”运动把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之流离失所,沦为雇佣劳动者。耕地被改建成牧场生产羊毛,出现了“羊吃人”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便是因为羊毛与毛织品是当时英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且销路旺盛,价格不断上涨,使生产羊毛与生产粮食相比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这种把耕地变为牧场的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也就是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劳动力的过程。另外,对外贸易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与货币交换的发展,加速了手工业等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上升为工业资产阶级,大部分人则日益破产,沦为劳动力的出卖者,也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劳动力。
其次,对外贸易提供了大量的货币资本。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掠夺、欺诈等手段抢劫土著居民,贩卖黑人奴隶,进行垄断贸易,从世界各地牟取大量金银货币,从而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第三,对外贸易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公元16世纪—18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先后发动了一系列商业战争,不仅扩大了殖民统治范围,而且扩大了海外市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区都被卷入到世界市场中来,既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又成为它们的原料供给地。
(二)对外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必须有对外贸易。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这个绝对规律制约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过程。
1.对外贸易可以提高利润率
(1)通过对外贸易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资本家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廉价的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机器设备等,降低了不变资本的费用。同时,通过对外贸易还可以使可变资本转化的必要生活资料变得便宜。
(2)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取得规模经济利益。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扩大出口、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3)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取得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一部分来自高于其他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一部分则来自对国际市场的垄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生产率高,生产某种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大大少于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该商品在国内市场没有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支付报酬,但在国际市场上却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出售。这种差额便成了资本家的超额利润。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可在较长时期内占有这种超额利润。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国际贸易的控制和垄断,或借助“援助”等手段,在国际市场上贱买贵卖,进行不等价交换,从而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
(4)通过资本输出,就地设厂,可以提高利润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动,国际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资本输出、科技交流和经济合作的数量与程度都大大超过战前。特别是跨国公司大量出现,它们采用“全球战略”,利用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自然资源的差异和廉价的劳动力,与其较高的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结合起来,绕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利用各国的销售渠道,以“转移价格”的方法扩大从发展中国家的价值转移;通过外迁环境污染严重的工厂节省大量的环保费用。这些做法都大大提高了利润率。
2.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开拓国外市场
列宁在同俄国民粹派进行论争时,提出了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国外市场的三个论断。
“第一,资本主义只是广阔发展的、超出国家界限的商品流通的结果。因此,没有对外贸易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设想的,而且的确没有这样的国家。”
“第二,彼此互为‘市场’的各种工业部门,不是均衡地发展,而是互相超越着,因此较为发达的工业就需要国外市场。”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是生产方式的经常改造和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资本主义企业必然超出村社、地方市场,地区和国家的界限。因为国家的孤立和闭关自守的状态已被商品流通所破坏,所以每个资本主义工业部门的自然趋向使它需要‘寻求’国外市场。”
列宁的第一个论断从资本主义与商品流通之间的关系指出国外市场的重要性。资本主义不仅是商品流通的结果,而且以更高的形式继续扩大着商品生产,在广度和深度上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越发展,流通的范围越要扩大。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后,对外贸易势必继续扩大和发展。离开了对外贸易和国外市场,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便很难进行,因为对外贸易已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列宁的第二个论断从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指出对外贸易和国外市场的重要性。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内在要求来讲,它需要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使各种工业部门不是均衡地发展,而是互相超越着;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在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上)的比例经常遭到破坏。有的部门发展较快,有的部门发展则较慢。发展较快的部门为了追求利润,不会等待发展较慢的部门赶上后再出售商品、购买原料进行再生产,而需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寻找市场。这就是说,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需要对外贸易和国外市场来暂时克服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对外贸易、国外市场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必要性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而日益加剧,几乎一切生产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世界市场直接相关。
列宁的第三个论断从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倾向指出对外贸易和国外市场的重要性。无限扩大生产的倾向是资本主义产业的一个特点。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迫使自己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扩大销路,以战胜竞争对手、争夺市场。其结果导致无限扩大的生产和贸易与有限的国内市场相矛盾,必然需要扩大国外市场。这就驱使他们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使他们的市场不断扩大,使他们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超出了地理、民族和国家范围的限制。
3.对外贸易有助于社会产品的实现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这两大部类的生产经常处于不平衡发展的状态,第一部类中的社会产品超过(或少于)两大部类中固定资本更新和扩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而第二部类中创造的社会产品不能满足(或超过)社会生活必要的消费资料。资本主义国家往往通过出口(进口)过剩(或不足)的第一部类社会产品,进口(或出口)必要的消费资料,以解决两大部类不平衡发展的问题。
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际补偿。对外贸易在解决和缓和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①对外贸易扩大了市场,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实现问题;②对外贸易有助于产品实际形态的补偿;③通过对外贸易可以转嫁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
4.对外贸易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国际贸易中,在商品式样、包装等一致的情况下,价格在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高额利润,产业资本家总是面对着世界市场,他们不仅要把自己的成本价格同国内的市场价格相比较,而且还要同全世界的市场价格相比较,并且必须经常这样做。国际贸易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以打败竞争对手。
另外,国际贸易普及了科学技术,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德国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结合本国实际大量引进了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据推算,日本战后工业生产的增长中,约有1/3来自引进的先进技术。另外,通过对外贸易,参加国际分工,可使贸易参加国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节省开发费用或弥补资源不足,节省社会劳动,取得经济效益。
5.对外贸易可以带动相关经济部门的发展
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总是相互联系、互为市场的。对外经济部门的扩大会对其他经济部门产生后连锁和前连锁效应。所谓后连锁是指由别的部门来供应本部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所谓前连锁是指本部门以其产品供应别的部门的需要。一个国家对外经济部门越发展,对国民经济中其他经济部门的带动作用就越大。
总之,国际贸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