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是一个隐喻,是亚当·斯密用来描述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认为每个参与者在追求私利的过程中,市场体系会给所有参与者带来利益,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整个经济过程。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并逐步形成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活动。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实践证明,这种经济形式存在着许多弊端,不能很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下,决策都是由中央计划着进行的。之后,我国逐步发展为市场经济为主的混合型经济。市场经济中,企业可以决定雇佣谁,而个人能决定为哪家企业工作,还可以决定用自己的收入购买什么。由此,千千万万个企业和家庭的决策形成的集合代替了原来中央计划的决策。企业与个人的行为相互影响,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均衡。
曾经有一个例子,说的是一家国营纺织厂,在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居然保持盈利,记者非常费解,在采访厂长的时候重点提出这个问题,厂长解释道:“我们这个厂地处偏僻,交通不方便,领导一年难得来一次,这就是我们赢利的原因。”记者仍然不解,厂长笑着补充道:“领导不常来,就不会频繁地下指示、加指标,我们可以安心研究市场,合理地安排生产了啊!”
从纺织厂的例子还可以了解一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参与市场运作的经济个体——经营者或者生产者都必须能够自由地了解到市场信息,并且有自主经营决策权。很多老国营工厂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下,硬性的行政命令过多地代替了市场决策,价格无法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干预的结果就是破坏了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看不见的手”无从发挥它的魔力,从而造成亏损和失败。
从一般的角度看来,市场经济的成功是一个谜。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人的本意是要为整个社会谋福利,大家都只关心自己的福利,即都是“利己”的。尽管每个人做出决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但是事实证明,当市场经济将这些决策者的行为综合起来之后,竟变成了一种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的潮流。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到:“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这段话译为白话的大意是:所以农民耕作以供给人们食物,虞人伐木供给人们木材,工匠做工给人们提供器皿,又依靠商人使这些财物得以流通。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来教导,征发人民限期会集来完成吗?人们各尽所能,竭力工作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因此,物价低他们就去买货,物价高他们就去寻求销售的途径。人们辛勤劳作于自己的事业,都乐在其中,就像水日夜不息地往低处流一样自然,他们不等到召唤自己就赶来,物品不需要要求就由百姓自己生产出来了。这难道不合乎规律,证明了社会经济自动调节和发展吗?
当我们在工作中与他人竞争,提高自己,无形中是在帮助社会提高社会生产力。当我们在市场上挑选商品,实际上是在为商品的竞争投票,帮助市场实现优胜劣汰。其实我们每个人做出的任何有关市场的理性判断,都是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一部分。我们不需要担心哪天市场会淘汰了好产品而留下质次价高的产品,也不必担心想买的东西供给量不足。因为我们都是市场经济的一只小手,在帮助整个社会实现对经济秩序的自发调整。
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在单个商品的供求平衡方面具有灵活便利的特点,但难以自发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宏观平衡。此外它还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弊端。
自发性是指由于对更高利润地追逐,导致哪里有更高利润的市场机会,市场中的资源便会被这只“无形的手”发放到哪里。
盲目性则是指由于市场中的生产经营者对于市场前景的判断并不能从宏观层面做出准确把握,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生产经营者的决策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像以前经常听到的“空调热”、“彩电热”等,商家只瞄准市场价格,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各地生产线大批盲目生产导致重复引进、生产过剩等不良后果,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滞后性是指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升或下跌后才做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应的决定。也就是说,市场虽有及时、灵敏的特点,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趋势。当人们竞相追求市场上的高价而生产某一产品时,该商品的需求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点,而商品生产者却还在那里继续大量生产,直到滞销引起价格下跌后才恍然大悟。特别是果蔬、水产等鲜活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常常因此蒙受巨大损失。
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后,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看不见的手”已经无法控制局势。此时需要外力的介入,帮助这只“无形的手”一起完成市场资源的配置,从而维持整个市场环境的稳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