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恶性通货膨胀
对低阶层者而言,通货膨胀通常会提高由经济活动之前的贴现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货膨胀通常导因于政府提高货币供给政策。政府对通货膨胀的所能进行的影响是对停滞的资金课税。通货膨胀升高时,政府提高对停滞的资金的税负以刺激消费与借支,于是提高了资金的流动速度,又增强了通货膨胀,形成恶性循环。在极端的情形下会形成恶性通货膨胀。
在经济学上,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在物价很快地上涨的情况下,就使货币失去价值。恶性通货膨胀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标准界定。一般界定为每月通货膨胀50%或更多,但很多时候在宽松上使用的比率会更低。多数的经济学家认为的定义为“一个没有任何平衡趋势的通货膨胀循环”。当越来越多的通膨现象随着周期反复发生会产生恶性循环。有关恶性通膨的肇因虽有很多争议,可是当货币供给有异常的增加或钱币大幅地贬值,且常与战争(或战后)、经济萧条及政治或社会动荡联在一起时,恶性通膨便日益明显。
1945年8月到194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法币的发行量从5000亿激增至660万亿元,增长1320倍。1948年8月,又停止法币,发行“金圆券”,原有的法币按照1:300万收兑,这就是说,300万法币只能换1元金圆券。并且声称,金圆券发行以20亿为限。事实上,从1948年8月发行金圆券以来的不到一年里,其发行额超过了原来限额的几万倍。当时曾出现了类似“天方夜谭”的一幕:印钞厂昼夜不停地赶印纸币,仍然供不应求,情急之下只好赶到美国、英国大量印刷。据报道,到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的货币发行额比1937年6月增加了1445亿倍,而全国物价上涨85000亿倍。有人根据国民政府的物价统计,对100元“法币”购买力做过这样一个对比计算:1937年可买两头黄牛。1938年可买一头黄牛。1939年可买一头猪。1941年可买一袋面粉。1943年可买一只鸡。1945年可买两个鸡蛋。1946年可买1/6香皂。1947年可买一粒煤球。1948年可买0.002416两大米。1949年可买1粒米的千万分之2.45。
那么,那些价值哪里去了呢?被掠夺走了。被谁掠夺走了呢?被控制银行的四大家族蒋介石、陈果夫、宋子文、孔祥熙掠夺走了。这四大家族在1927年并不富有,但在此后特别是在40年代进行反革命内战过程中,他们就掠夺高达200亿美元的民脂民膏(那时的200亿美元约相当于现在的4000亿美元)。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占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80%,全部官僚资本约占全国工业资本的2/3左右,占全国工矿、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除了增加赋税、大量举债、收受贿赂等方法外,利用银行滥发纸币,制造通货膨胀是一个重要的掠夺方法。正如列宁所说:“滥发纸币就是鼓励投机,让资本家靠投机而大发横财。”
二、谁为消失的财富埋单
1.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在通常情况下,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其结果是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最后使投资减少。
2.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增长率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下降会使利润增加,利润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资,这正是一些经济学家主张以温和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理由。
3.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由于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尽管并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实际工资水平),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却减少了。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税收称为“通货膨胀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既不利于储蓄的增加,也影响了私人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