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不久,在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中就开始出现一系列通货紧缩迹象。对此,日本政府虽然一再告诫“日本经济正面临着陷入通货紧缩恶性循环的危险”,但始终都未承认日本经济已经处于通货紧缩状态。直到2001年3月的阁僚报告会上,政府才公开认定“现在日本经济正处在缓慢的通货紧缩之中”。
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连跌3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备按需生产的能力,所以积压的库存是会太多的。
通货紧缩在还没有发生产品积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到了现在——通货紧缩的高峰期,库存量反而在增加。究其原因,是因为错误的政府政策和漏洞百出的统计信息使得企业难以预测和规划未来。
以汽车行业的积压为例,在通货紧缩时期,汽车生产商仍然在生产卖不出去的汽车。库存增加是因为没有销路的商品在错误的信息引导下不停地被生产出来。
人类对物质的占有欲是无限的。每个人都想开豪车。然而,想到价格和维护费用,拥有它的乐趣显然敌不过牺牲金钱的痛苦。有谁不想住好房子?按照目前的房价水平和月薪水平,想要住好房子必须每天工作12小时,并且连续工作30年,尽可能地省去一切享受性的开销。如果你想每天舒服地工作6个小时,节假日还想去旅游度假的话,就要打消这个买好房子的念头。如此说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价格和生产力。
除了生产过剩、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之外,造成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主还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如果一国采取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削减公共开支,减少转移支付,就会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出现失衡,出现“过多的商品追求过少的货币”,从而引起政策紧缩性的通货紧缩。
(2)经济周期的变化:当经济到达繁荣的高峰阶段,会由于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商品供过于求,出现物价的持续下降,引发周期性的通货紧缩。
(3)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当人们预期实际利率进一步下降,经济形势继续不佳时,投资和消费需求都会减少,而总需求的减少会使物价下跌,形成需求拉下性的通货紧缩。
(4)新技术的采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技术进步以及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从而出现成本压低性的通货紧缩。
(5)金融体系效率的降低:如果在经济过热时,银行信贷盲目扩张,造成大量坏账,形成大量不良资产,金融机构自然会“惜贷”和“慎贷”,加上企业和居民不良预期形成的不想贷、不愿贷行为,必然导致信贷萎缩,同样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通货紧缩。
(6)体制和制度因素:体制变化(企业体制、保障体制等)一般会打乱人们的稳定预期,如果人们预期将来收入会减少,支出将增加,那么人们就会“少花钱,多储蓄”,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下降,从而出现体制变化性的通货紧缩。
(7)汇率制度的缺陷:如果一国实行钉住强币的联系汇率制度,本国货币又被高估,那么,会导致出口下降,国内商品过剩,企业经营困难,社会需求减少,则物价就会持续下跌,从而形成外部冲击性的通货紧缩。
在全球范围内通货紧缩爆发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从我国来看,在通货紧缩压力下发展的经济,主要是由内外两种因素共同造成的。
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国内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明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快速增长。
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但也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从2005年起将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
我国的通货紧缩,其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深远的全球经济形势背景,又受到我国内部因素的多重影响,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
从外部环境来看,导致我国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是由国际通货紧缩的大背景决定的,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使世界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而且使生产能力大量过剩,需求减少,导致国际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同时,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为摆脱危机,大幅度贬值本国货币,向世界市场低价出口其商品,大大增加了我国商品出口的竞争压力,而商品出口已成为我国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受阻,必然影响我国的需求,因而出现了通货紧缩。
从另一方面来看,外部冲击只是一个诱因,导致我国通货紧缩的最根本原因是我国正处于制度变迁和转型时期,由于原来的稳定预期被打破,居民的消费行为变得更为保守,都在推迟消费需求,而现实消费需求的不足则会使商品变得过剩;我国多年来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形成了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而低水平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必然造成众多产品供大于求,引起物价下降,出现通货紧缩;面对通货紧缩局面的慢慢形成,由于缺乏经验,货币政策调整的滞后,更加剧了通货紧缩的形成。